文学馆 > 万岁约阿希姆 >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权兴衰启示录 9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权兴衰启示录 9


海军竞赛的爆发——德国建立大舰队的缘起(下)

        “德意志民族带来了发展,发展带来了陆军、海军、金钱和力量。……只有当一个奋发的民族在它的喉头感觉到春天的甘露时,才可能产生现代的、巨大的、能体现力量的各种工具。”

        ——弗雷德里希?瑙曼

        1887年,德意志帝国的皇位继承突然成为了牵动政局的核心问题:多年来勤奋履职、对俾斯麦常有忍让的威廉一世老皇帝已至耄耊之年,健康状态每况愈下。对民主势力极其友善而对俾斯麦几无好感的腓特烈皇储在这年夏天被诊断出罹患喉癌,德国最好的医生们制订出了完备的治疗方案:一次气管切开手术就能基本解决问题。但就在即将手术前的5月20日,俾斯麦觐见了太子妃维多利亚长公主。太子妃随后拒绝了手术提议,坚持由英国的麦肯齐大夫为皇储诊断,此人建议保守治疗。仅过了半年,腓特烈皇储的喉癌就已经发展到了晚期,术后的皇储不但身体极度衰弱,而且几乎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于是,28岁的皇储长子威廉被任命为了摄政王,不久晋升为步兵上将。

        1888年,德意志帝国走进了大悲之年。3月9日,在位27年的普鲁士国王、开国皇帝威廉一世以91岁高龄在柏林去世。重病中的皇储即德意志皇帝位和普鲁士王位,成为了腓特烈三世。但新皇帝被公认难以视政,维多利亚皇后的摄政愿望,遭到了其子威廉和整个霍亨佐伦皇室的断然拒绝。3天后,在返回柏林的列车上,经和中途赶来的俾斯麦商议后,腓特烈三世签署文件指定皇太子威廉摄政。此后,皇后与威廉摄政王的关系围绕摄政问题持续恶化,以至于年迈的维多利亚女王不得不亲自前往德国调和这对陌路母子的矛盾。6月15日,在位99天的腓特烈三世满怀对妻子命运的忧虑在波茨坦新宫驾崩。仅仅半年时间,两位身经百战完成了帝国统一的父子皇帝相继去世。德意志帝国迎来了一位年富力强的新皇帝29岁的威廉二世。

        腓特烈三世与岳母维多利亚女王关系极好,曾多次以皇储身份前往英国拜会女王。即使在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他依然希望能够在来年前往英国为女王祝贺70寿辰。这一遗愿只能交给其子威廉二世去完成了。1889年8月,威廉二世乘坐1876年建成的皇家游艇“霍亨佐伦”号,率领了当时帝国海军几乎所有铁甲舰和现代化舰艇倾巢而出前往英国参加为庆祝女王70寿诞和登基52周年而举行的阅舰式。在这次象征英德皇室友谊巅峰的阅舰式上,英国皇太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和威廉二世先后登上两国旗舰检阅了对方舰队。在英国旗舰“维多利亚”号上,未来的英王代表维多利亚女王授予了她的外孙威廉二世英国皇家海军元帅荣誉军衔,这令年方30岁的德国皇帝欣喜若狂。

        后世许多人指责正是这个不恰当的礼物,激发出了威廉二世的海权野心。但他们明显忽略了那个时代的德国已经存在许多推动海军建设的内在因素,甚至来自农业和容克们的压力,都在迫使帝国的国防政策不得不转向海洋。

        面包困局与工业容克

        自第二帝国诞生开始,德国的产业结构就在向着快速工业化的方向转变。1871年,德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约为50.9%,而同期包括工业、手工业在内的整个第二产业的劳动者占比为27.6%。此后的40多年间,尽管德国的全部劳动力增长了大约83.8%,从1645万人达到了3024.3万人;农业劳动力也增长了大约216万人,达到了1070万人;但是在全部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的占比却下降到了35.4%。至1914年,从事手工业和工业的人口超越了农业劳动力。这意味着,德国的工业化对食品的需求是以加速度增长的;这种加速度快于农业本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879年,碱性转炉炼钢法的发明使得洛林地区在传统炼钢法下被认为几乎无用的高含磷量铁矿石成为了宝贝:不但能够冶炼出优质钢铁,而且能够生产对农业极为重要的磷肥原料——磷酸。这种炼钢法的大规模应用,不但使德国快速实现了钢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工业革命在德国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其他工业尤其是机械和造船业、动力设备制造业提供了原料,而且也为德国农业的进步提供了保障。

        但问题在于,相较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需求而言,德国的农业生产是严重不足的。年间,德国人均小麦和黑麦消费量为千克,而1906年则是247.6千克。同期燕麦、大麦、马铃薯、糖和烟草的人均消费量从170.7千克上升到了823.6千克;人均棉花消费量从2.84千克上升到6.64千克。1910年,德国全部亿英亩耕地共生产了万吨小麦和其它粮食。即使有这样庞大的农产品产量,德国每年仍然需要进口大量粮食。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制造白面包的小麦成为了德国最重要的进口农产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小麦自给率仅能维持在大约四分之三的水平。这就引发严重问题:工业家们为了压低工资,希望尽可能降低食品价格,为此有必要大规模从海外,主要是从俄国进口优质廉价的农产品,同时也使得那个落后的东方帝国有足够的购买力支付对德国先进工业品的订货。但是容克地主和农民们则希望尽可能不要进口外国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使收入能赶上工业领域工资和利润的增长。无疑,这是两个相互矛盾势不两立的要求。其在政治上反映为自由派和保守党人之间的矛盾;在外交上反映为是否有必要对俄结盟及发展世界政策的必要性问题,海军问题自然也牵涉其中。

        早在帝国建立之初,俾斯麦的对俄政策就深受面包困局的影响。自1873年经济危机开始,帝国就意识到了外国谷物可能对国内粮价的冲击。容克地主出身的俾斯麦很清楚对俄亲善就意味着进口俄国粮食,这不但会损害容克们的经济利益,还会导致工、商业集团的势力在低粮价、低工资的护航下膨胀,最终将改变德国的政治格局。不管俾斯麦如何开明,这是视目标高于一切的铁血宰相所不愿意看到的。

        俾斯麦为此将主张自由贸易的大批官员轰出政府,转而与要求建立保护关税以对内牟利的德国工业家中央联合会等组织结盟。他宣称:“不能让自由贸易的梦想把置身于三大强国——俄国、奥地利、法国之间的德国引入迷途,这些国家已经放弃、或正准备放弃自由贸易”。在关于帝国结盟对象的争论中,俾斯麦不顾威廉一世的坚决反对,强行与奥地利结盟而不选择俄国。

        1884年开始,在俾斯麦的统治下,德国获得了大片殖民地。然而很快,俾斯麦就停止了德国“走出去”的进程。表面原因是为了避免与英、法等殖民帝国矛盾激化,而将帝国的注意力专注于欧洲政策。但深层原因同样在于,殖民扩张会使得老宰相小心翼翼保持的德国政治结构平衡难以为继。世界贸易和殖民政策对俾斯麦这个老容克只意味着一件事:让廉价的外国粮食涌入而使得那群以犹太人为主体的暴发户在国会做大!

        这一切在威廉二世的时代,开始发生了改变:受到包括克虏伯和航运业巨头巴林的影响,威廉二世出于对德国工人处境的同情,以及缓解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压力的考虑,要求帝国政府一方面增加工业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增加外国谷物的进口。继俾斯麦之后担任帝国宰相的卡普里维伯爵作为海军首脑的经历,也使得他比俾斯麦更容易接受自由贸易的主张。

        卡普里维清楚高关税实际上是在迫使德国消费者们以高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购买农产品和工业品,由此引发的国内不满和外国政府的报复性措施,己经发展到了阻碍德国工业化进程和帝国社会稳定的地步。要输出工业品来缓和国内矛盾就必须降低关税。于是卡普里维以降低谷物关税为代价,与周边农业国家签订了大量推动德国工业品出口的商业条约。尽管这时俄国已经转而在经济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依赖法国,但威廉二世相对温和的贸易政策还是受到了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德国自由派们的欢迎。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和“与犹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最主要的反对者,此时仍来自传统的容克贵族和要求实施保护性进口关税以提高农业机械价格的小部分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但德国飞速发展的工业,特别是在世界市场中日益上升的巨大份额,还是使原本铁板一块的容克地主们分化为了“农业容克”和“工业容克”。

        从年,德国的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1%,这使得德国的工业生产继1874年超过法国之后,在1895年超越了英国,成为了欧洲第一位的资本主义强国。在许多产业领域,德国产品实现了对市场的垄断。

        德国工业化带来的大量利润,吸引了大批容克地主开始投资新兴的工商业。利用包括外国的廉价粮食来对冲日益强大的工人运动对工资的压力,借此拓展世界市场,对工业容克们充满吸引力。假如海军建设能够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利润以及更稳定的社会,那么为什么不支持这支帝国的海洋长臂呢?

        德国海军同盟

        1897年,经过长途旅行的提比茨少将终于从中国水域取道美国回到了柏林,出任帝国海军办公室国务秘书。与他的前任、不善与人沟通的赫尔曼相比,提比茨不但是海军中公认的鱼雷战术权威,其拟定的作战条例曾经被英国皇家海军直接采纳;而且也是一个手腕极其灵活的政治家。提比茨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深谙间接战略的费边主义者,他清楚帝国海军的未来,首先是一个国内政治问题;而政治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争取多数支持,这需要“上下兼顾”。

        提比茨上任不久即前往了俾斯麦的隐居庄园拜会了这位已经赋闲多年的老宰相。在展示帝国海军新近下水的以其命名的“俾斯麦侯爵”号装甲巡洋舰的优越性能的同时,提比茨用润物无声的说辞获得了俾斯麦对于海军计划的原则性支持。

        此后,提比茨的目标转向了帝国议员们,提比茨将帝国海军办公室变成了一个庞大高效的院外活动集团。提比茨的团队制作了大量图表和翔实的文件,去说服国会议员。邀请这些议员及其家属亲友前往基尔港和威廉港,登上帝国海军的军舰甚至在新式战舰的护卫下出海巡游。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在于讲清利害关系链条:海军的舰队扩充计划是一个“国舰国造计划”,这意味着钢铁业、动力设备制造业、军火业、电气业等产业和造船业一样,都将获得丰厚的订单。在一个雇佣人数与剩余价值成正比的社会,庞大的造舰订单意味着更多的雇佣和更丰厚的利润。

        对公众心理和大众传播了如指掌的提比茨,建立了两个机构:帝国海军办公室的公共关系处和德国海军同盟。前者是一个政府部门,后者是群众组织。其目标都是一致的:使德国民众们将发展大海军对德意志未来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自觉。

        公共关系处的任务主要是和新闻界与记者们打交道,并且竭力把每个海军军官和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变成掌握详尽海军知识的权威,以诱发他们的展现欲。这个部门不光对外发布海军信息,而且还负责组织包括垄断巨头们和大学教授在内的所有有影响和公信力的人物,从保护德国工业、就业、贸易和食物链等各个角度去着手影响公众,邀请权威人士去帝国国会提供有利于海军发展的证词。

        1898年4月20日,在提比茨的公共关系处的推动下,德国海军同盟建立,当年其付费会员就达到了30万,而团体会员的覆盖人数达到了70余万人。这个组织成为了德意志帝国时期最大的超越党派、超越阶层、超越信仰、超越民族的全国性群众组织,在此后十余年间有效地推动了提比茨的各项海军计划。

        德国海军同盟有完整的体系,也有充足的活动。同盟首先将与海军有着重要利益关联的帝国权贵和地区首脑一网打尽,威廉二世之弟普鲁士的海因里希亲王担任同盟执行主席;包括萨克森等一批邦国的国王、大公、亲王们以及帝国领地的总督被授予海军同盟在当地分会主席的荣誉。诸如泛日尔曼联盟、殖民地协会等大批民族主义团体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了同盟。海军同盟还具有强大的新闻宣传工具,自办会刊《舰队》,同时出版包括《海军图册》、《海军同盟手册》以及各类小册子和明信片在内的大量宣传品。同盟也雇用了大量海军退役军官担任讲解员;从公共关系处取得海军资源,将普通公众尤其是教师和孩子们带进海军基地、带上舰艇、走入海军船厂、入住海军兵营。

        在海军同盟的鼓动下,德国迅速变成了一个“海洋国家”。

        法的力量

        就任后短短一年时间,提比茨成功发动的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促使整个德国社会投入到了扩张海军军备的努力中。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企业家们看到了海军造舰对工业订货的美妙前景;社会民主党人和工会看到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人工资的可能;帝国主义者们看到了扩张海外利益的途径;民族主义者们则看到了进一步坐上世界霸主的机会。从大学教授到学校儿童,从记者到议员,从帝国重臣到普通百姓,“舰队”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那么,如何建造一支体现“风险舰队理论”的大舰队呢?

        1865年就加入了海军的提比茨,深知舰队的建造既需要天文数字的金钱,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而这二者,在当时清况下,仅凭皇帝个人那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卦的个人意志帝国宰相的口头承诺是靠不住的,必须要依靠外部约束——将舰队建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津!因此提比茨在上任不久的月,向威廉二世和帝国国会提交了普名的《海军法》草案(以下皆称为《1898年德国海军法》)。

        该法案在6年的有效期内将耗资4亿马克,此后每年的舰队维护经费将达到500万马克。根据《1898年德国海军法》,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到1904年,将由包括5艘早期萨克森级铁甲舰(此时改称二级战列舰)和新造的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内的19艘战列舰,8艘海防舰和12艘大型巡洋舰和30艘轻型巡洋舰组成。全部19艘战列舰包括分别组成两支各辖8艘战列舰的分舰队和1艘舰队旗舰,以及两艘备用战列舰。

        在建造战列舰队的同时,德国海军也在不断革新巡洋舰技术。1896年4月,德国海军在基尔港的皇帝造船厂开工建造了标准排水量达吨/满载排水量吨的新一代装甲巡洋舰。出于政治考虑,这条德国海军第一艘万吨级巡洋舰被命名为了“俾斯麦侯爵”号,以向老宰相致意。按照《1898年舰队法》,包括替代舰在内,德国共需建造5艘大型巡洋舰和7艘小型巡洋舰。

        1898年,以威廉二世之弟命名的“海因里希亲王”号巡洋舰开工;1900年德国海军阿达尔伯特亲王级装甲巡洋舰设计完成,2艘该级舰在年相继建成;1902年改进型罗恩级设计完毕,2艘同级舰用了3年建成;此后的年,两艘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相继开工。德国在打造主力舰队的同时,也为海外殖民地警戒舰队建造了大批性能优良的轻型舰艇。

        提比茨的努力使得德国海军的发展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在“舰队决战”思想的指导下,海军迅速成为了德国最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1898年德国海军法》尽管加速了德国海军的扩张,缩短了德国海军和法国、俄国海军的差距;但是其和最主要的“风险对手”——英国皇家海军的差距,依然在拉大。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统计,截至1903年,德国海军已建成的战列舰有17艘,在建的战列舰有5艘;而英国皇家海军已建成的战列舰有52艘,在建的战列舰为12艘,英德海军在主力舰上的比例大致为3:1。德国海军处于绝对劣势,因而其舰队的扩张对于英国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战争中英国军队由于无能的指挥承受了巨大损失。英军随后抛弃了所有国际法的约束,对布尔和平居民实施了令人发指的惨无人道的战争罪行,并对怀疑向布尔人运送军火的多艘德国邮轮执行了蛮不讲理的“检查”。面对英国对国际法的粗暴践踏,从血缘上与荷兰裔、比利时裔的布尔人更加亲近的德国民众群情汹涌。

        在这样的背景下,1900年2月,提比茨提出了第二个海军法,也就是《1900年德国海军法》。根据这个法案,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到1917年应当由38艘战列舰和8艘大型巡洋舰、24艘小型巡洋舰组成,其中战列舰编为4个各辖8艘战列舰的分舰队,以及2艘旗舰和4艘备用战列舰。而用于殖民地警备的海外舰队则由3艘大型巡洋舰和10艘小型巡洋舰组成。在波罗的海方向对俄警备的后备舰队包括4艘后备战列舰以及3艘大型巡洋舰和4艘小型巡洋舰。

        为了实现这个庞大的计划,这次提比茨干脆将8艘3500吨级的陈旧的“三级战列舰”齐格里弗德级海防舰也列入了“主力舰”范围,这样就使得在未来建造其“替代舰”变得顺理成章。而在巡洋舰领域,包括替代舰在内,共需要建造大型巡洋舰12艘,小型巡洋舰37艘。其后,在包括从《1898年德国海军法》中尝到了甜头的德国重工业寡头集团和就业得到了保证的德国工会势力的共同努力下,《1900年德国海军法》在1900年6月20日毫无悬念地通过了。

        潘多拉之盒的盖子

        然而,正当德国为了走向世界而掀起热火朝天的海军建设高潮之时,世界形势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布尔战争使得英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力受到了“重创”,并最终导致了大英帝国坚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光荣孤立”政策终结。刚刚结束了对苏丹马赫迪起义残暴镇压的英国随即陷入了更为血腥的年布尔战争中。帝国动员了来自本土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印度的军队总数达人,其中正规军25.6万人,其结果是被认为不需要大陆军的大英帝国之陆军规模迅速跃居世界前列。整个战争中英国方面阵亡人,其中军官1072人。截至1902年5月,英国在布尔战争消耗的军费超过了2.2亿英镑,而同期各年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费总和只有1.3亿英镑!

        布尔战争的“惨胜”,尽管使得英国获得了南非这个盛产贵金属的“非洲之脚”,但是整个帝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捉襟见肘的财政和难以复原的人力资源消耗。整个大英帝国的全盛时代已经随着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的去世而一去不返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文明人”的英国人在此次战争中表现出的“残暴”和“不讲规矩”,令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人民和王室深恶痛绝,其中既包括俄国沙皇,也包括一直伴随着他外婆走过最后时光的威廉二世。

        从另一个方面看,越来越昂贵的战列舰建造和使用费用,以及皇家海军人员的迅速增加,导致英国皇家海军的经费陷入了严重困境。

        当时的海军大臣塞尔伯恩伯爵帕尔默为了保持对法、俄海军的压倒优势而要求从共计4个财政年度每年再增加300万英镑的经费,以保持每年开工3艘战列舰和4艘大型装甲巡洋舰,以便到1907年底前皇家海军在建和建成的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比法国和俄国之和分别多6艘和14艘,从而迈向“三强标准”。

        以当时的财政形势来看,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从财政年度开始,随着偿还布尔战争期间巨大战争债务的压力,皇家海军的经费被大幅度削减。最终到了财政年度,严酷的财政状况使得英国皇家海军认识到,不要说“三强标准”,就是“两强标准”,在财政上也是不可能的了。

        实际上,在1899年的法绍达危机解决后,英国就放弃了“光荣孤立”策略。由于深陷布尔战争泥潭,英国已经开始寻求来自德国的支持,作为交换,两国在一系列殖民地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在1900年的镇压义和团的战争中,英国不得不被迫将战争的主导权交给德国。

        与此同时,大西洋对岸美国的崛起已经使得英国的全球霸权受到了带有根本性的动摇。189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委内瑞拉提出了对英属圭亚那西部62%的领土要求,险些直接诱发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冲突。对美国来说,这次冲突不但是门罗主义的试金石,而且为更大张旗鼓地扩充舰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对英国来说,尽管在美洲水域的舰队实力远胜正“瞒珊学步”的美国海军,但是对于在非洲之外的另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然完全没有应付的能力,大英帝国的陆军已经彻底掉进了布尔战争的泥潭。而皇家海军舰队的主力如果离开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欧洲前往美洲作战,那就如同打开了镇压妖魔的符咒——天知道居心巨测的欧洲列强会趁乱干出什么事情来。

        1899年的英美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大英帝国承认了自身衰落的现实——至少在有美国在场的美洲及其附近水域接受“美国秩序”。1901年英美《海约翰-庞斯福特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英国皇家海军不但放弃了对于巴拿马地峡和未来运河的控制——第一次将一个全球咽喉点拱手让人,而且事实上也相当于放弃了在北美传统水域的“优势存在”。

        同样的情况实际上在远东早就发生了:“狡诈”的美国人很明显地觉察到了英国人在东方的鞭长莫及。一个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得大英帝国的利益独享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国明显对战后的中国格局已经丧失了主导权。1902年的英日同盟条约,以牺牲俄国和中国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了日本不挑战英国那个名存实亡的“秩序”,使力有不逮的皇家海军得以将大量舰艇从远东水域撤回。

        在1900年以后,英国皇家海军在欧洲方向集结了强大的作战力量。这实际上宣告了即使强大到英国皇家海军的水平,也无法同时应付两场在地球另一端展开的大规模持久战争。不过尽管如此,一向视欧洲为战略禁奋的英国皇家海军还是自说自话地谁备将舰队实力由“两强标准”提高到“三强标谁”,并于1903年宣布在北海方向的罗赛斯建立一个大型的海军基地。毫无疑问,这个基地主要针对的是北海方向来自德国海军的“威胁”,这意味着威廉二世和提比茨的“风险舰队”理论开始奏效了。

        英国式外交智慧

        在20世纪的头几年中,英国皇家海军面对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德国到底是敌人还是盟友?

        布尔战争后的英国政界中,以殖民大臣张伯伦为代表的一批人的确曾经试图与德国结盟。但是结盟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德国日益增长的舰队,而是英国如何利用德国庞大的陆上军事力量以及借助德国制约其他欧洲大国。要命的是英国却没有提出必要的交换条件。于是,殖民大臣张伯伦所主导的英德结盟建议,就在德国皇帝及其内阁看来显得极其缺乏诚意,自然归于了失败。

        尽管很多人将这次英德同盟的失败归结于了威廉二世的傲慢与野心,甚至归结为了以提比茨为代表的海军势力和内阁官僚集团的破坏,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英国的国策!

        丘吉尔曾这样概括以往“英国对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良传统:英国的具体政策,就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他们联合起来,打败或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它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

        但到20世纪初,英国的对外政策的核心已进化为了“姑息强国”,也就是绝不与对英国造成最大威胁的潜在敌国直接翻脸对抗,为此哪怕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英国选择去“姑息”的强国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实力要强大到很难战胜,其战争强力和战争潜力都要足够大;二是要对英国的世界性战略地位有直接威胁,而且很难消除这种威胁。在这方面,很显然,法国和俄国,要比德国对英国的威胁大得多。

        首先,法国和俄国的战争潜力都很大,拿破仑战争就足以证明与这两个对手对抗的艰巨性。相形之下,既缺乏殖民地又缺乏战略纵深的德国,在这方面要差得多。

        其次,俄国和法国及其殖民的战略位置对英国构成了无法消除的战略威胁。与法国为敌意味着从英吉利海峡到地中海,从非洲到远东的全面对抗。与俄国的对抗则意味着从波斯到阿富汗,从印度到中国西藏再到中国东北的全面对抗。这种海外战争的威胁是受到了布尔战争沉重打击的英国所无法面对的。而德国?其对英国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海方向,想从海峡方向威胁英国就必须占领从法国到比利时、荷兰的一部或者全部,在英国政军两界看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1904年,世界海军六强的排名依次是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在经过了反复摇摆后,英国终于选择了海军实力世界第二,而且能够在从英吉利海峡到地中海、从非洲到印度支那给英国制造足够麻烦的法国作为了同盟国。两国签订了《英法协约》,并在随后签订了仅有少数内阁成员才知晓的英法秘密军事协定。此举事实上就相当于是结成了针对德国的军事同盟,也就意味着伦敦选择了牺牲柏林以换取巴黎的友谊。而俄、法早在月即订立了针对德奥的法俄军事同盟。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1906年7月,当英国迫于沉重的财政压力提出各海军强国削减军备支出时,德国明确反对。即使不考虑英法协约,单是一个法俄同盟,其海军就已经对德国构成了压倒性的威胁。德国海军在没有得到对法国和俄国海军的均势之前,是不可能削减舰队的。而裁军计划的始作俑者英国的实力则依然远远强于其他各国。这根本就是强国出于邪恶用心对弱国布下的陷阱。

        其实这就是崇尚“巧实力”的“英国式外交智慧”的狡猾之处:通过所谓的“裁军”建议限制潜在对手的军备竞赛,从而既保持了自己的优势,赢得了道义的制高点;又解脱了沉重的负担获得了喘息之机。但是其愚蠢之处也恰恰在于将别国当成了窥不出玄机的“傻子”。这不但不会获得对手的真诚响应,反而会增加对手的疑虑和反感。时至今日,某些国家依然循奉着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自欺欺人的强盗逻辑,企图以此来限制别国的自然发展以免对其构成“威胁”;或者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巧取对别国正常发展干涉与指责的“正义性”。当然这是“题外话”。

        革命者费希尔

        月21日,约翰?费希尔海军上将就任英国第一海务大臣,他上任前,英国皇家海军一共编组了9支舰队:分别部署在澳大利亚、中国、东印度、北美、西非、地中海和英国本土。其中最强大的地中海舰队拥有12艘最新式的战列舰,本土水域舰队拥有8艘战列舰和6艘装甲巡洋舰组成的机动中队,海峡舰队拥有8艘战列舰,中国舰队拥有5艘战列舰,其余各支分舰队也拥有2艘以上的装甲巡洋舰。

        费希尔将澳大利亚、中国和东印度的舰队合并为东方舰队。将中国舰队原来的5艘战列舰撤回本土,将南大西洋、北美、西非的舰队合并集中到好望角。将英国本土的3支预备舰队合并为本土舰队。将原来的海峡舰队调往直布罗陀组建大西洋舰队,并将4艘新服役的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划归大西洋舰队。同时大幅度削减了地中海舰队,将4艘战列舰调回英国本土充实本土舰队,将其更名为海峡舰队,使其战列舰达到12艘。将所有装甲巡洋舰集中编为3个机动中队用于保护海上航线和战时支援。

        整个舰队重组计划的主旨是尽量缩短战线,将舰队主力集中于英国本土。同时依仗法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力量,以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为支撑点控制地中海。所有这一切的核心,在于使得英国舰队的主力集中于本土,以应付欧洲可能的战争。

        在1904年,驻泊于英国本土的战列舰有16艘。1905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25艘。费希尔宣布以后新建造的战列舰将一律用于加强英国本土的舰队。1906年,全新的本土舰队成立,其核心是一支6艘全员满编的战列舰分队和两支相当于全员人数60%的核心舰员战列舰分队。相形之下,其他舰队的核心舰员编制只有40%!

        不难看出,在和法、俄的造舰竞赛中已经精疲力竭的皇家海军,终于摆脱了全球存在的“法兰西麻烦”,打定主意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欧洲水域的北海方向,也就是集中到对付德国上了。

        费希尔就任后的第二件大事是主导皇家海军大型舰艇的现代化。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两艘划时代的战舰出现了:1906年竣工的“无畏”号战列舰,使得所有其他海军强国的几乎在建和所有在役的战列舰统统过时,沦为了“前无畏舰”—个崭新的无畏舰时代开始了;而融合了无畏舰的火力和高速巡洋舰的航速的另一种新型战舰“无敌”号战列巡洋舰的出现,则将战舰的昂贵程度推向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进而导致海军竞赛上升到了只有超级工业大国才能够勉力支撑的程度。

        凭借这“大胆的一跳”,费希尔将他的海军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一代,但是这也使得大英帝国数百年来积攒的海军优势“彻底归零”。不再是战列舰的建造竞赛,而是新式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建造竞赛,将决定皇家海军的命运。此后,不但是英国皇家海军,而且各主要强国都被迫以“无畏”号和“无敌”号为标杆开始建造新型战舰,原有的造舰计划几乎全部被颠覆。

        如影随形

        尽管无畏舰的设计理念既不是德国提出的,也不是德国最先加以应用的,但德国却是最先从这种划时代的舰型中深刻认识到海军发展方向及其潜藏的政治价值的国家之一。

        为了建造能够和英国抗衡的德国无畏舰,提比茨提出,德国战列舰的设计必须突破基尔运河1.5万吨船舶通过能力的限制。1906年5月,在英国人“划时代的发明”的刺激下,德国议会通过了对《1900年德国海军法》的第一次修正案,根据该法案德国以后建造的所有战列舰都必须是现代化的无畏舰,同时批准开始建造在原法案中被否决的大型巡洋舰用于“海外警备”。

        由此导致两个直接后果,第一个是1906年度计划建造的威斯特****级战列舰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标准排水量上升到吨,6座双联装主炮全部换成了倍口径,航速达到20节。除了动力依然使用落后的三胀往复式蒸汽机外,德国新型战列舰在主要性能方面均达到了英国无畏舰的水平,其防御能力和火炮侵彻力甚至还超过了英国同类舰;短短的3年半后,第一艘威斯特****级战列舰“拿骚”号建成服役;至1910年5月,全部4艘威斯特****级战列舰全部建成服役。而更先进的4艘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则大大加快了建造速度。年度,德国每年开工建造2艘战列舰;从1908年度开始,德国每年开工3艘战列舰。

        德国加入无畏舰竞赛的第二个后果是德国对其海军和造船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升级。首先是拓宽拓深基尔运河,这项工程于1914年6月竣工;同时加紧改建原有的造船厂和新建造船厂。这一系列工作使得德国几乎所有的工业集团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而就业水平和国内消费也迅速提高。几乎整个德国社会都分享了无畏舰竞赛所带来的“繁荣”,这导致了德国的国防经费进一步向海军利益集团倾斜。

        在无畏舰完成草图设计的同一天,费希尔上将所倡导的另一种新型战舰“全装重型火炮装甲巡洋舰”——无敌级的设计图纸获得了通过。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1905年7月7日无敌级的图纸被批准,月间,3艘排水量高达吨,航速超过26节,各装备4座与无畏舰相同的305毫米双联装火炮的无敌级相继开工。这3艘总造价超过524万英镑的现代化战舰在年期间相继建成服役。

        1912年,这些被认为将取代战列舰的“混血儿”被归类为“战列巡洋舰”。不管怎么评价这一舰种,都无法否认其出现为远海作战带来了新的战术,同时也为已经如火如茶的海军竞赛带来了另一个崭新的主战场——“战列巡洋舰竞赛”。

        当英国开工建造新型“装甲巡洋舰”的消息传到德国后,德国海军也开始了新型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和建造。1906年9月,尚不清楚英国无敌级设计性能,而只知道英国新巡洋舰“很大”,同时仅凭推测认为英国战舰装有毫米左右口径火炮的帝国海军办公室下令建造类似舰只“大型巡洋舰E”。1907年,排水量达吨,航速24.8节,装备6座210毫米双联装火炮的“布吕歇尔”号大型巡洋舰开工。

        然而还没有等到“布吕歇尔”号大型巡洋舰在1909年建成服役,德国人就意识到了在装备了与无畏舰相同的305毫米主炮的无敌级面前,这艘造价已达2853.2万德国马克的战舰根本不是对手。于是德国以“大型巡洋舰F“的名义迅速开工建造了蒸汽轮机驱动的排水量高达吨,航速24.8节,装备和同期德国无畏舰相同的4座280毫米双联装火炮的“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其性能不但赶上了英国无敌级的水平,而且在防护等方面甚至显著优于英国军舰。其改良型毛奇级的标准排水量进一步上升到了吨,主炮数量增加到10门,航速达25.5节,

        1907年8月31日,继英法结盟后,英俄结盟,自此协约国集团正式形成。这标志着自威廉一世以来的德国“抑法”战略,终于在俾斯麦通过在柏林会议上充当无聊的“欧洲仲裁者”,及在容克地主集团压力下搞蠢不可及的对俄农产品进口限制与《伦巴第法令》所导致的“限俄”策略的共同引导下,最终使德国陷入了“被陆海、东西全面包围”的战略困境。法国的对德战争热情空前高涨。

        对于德国而言,1907年的海上威胁将不仅来自法俄舰队,而且同样可能来自最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面对如此凶险的形势,为了重建“战略均势”——使得法国不能凭藉英国皇家海军的撑腰而冒险进攻德国,威廉二世和他的海军国务秘书就必须,也只能以英国皇家海军为假想敌,建立“风险舰队”了。而这意味着“海军竞赛”已经无法避免了。

        1907年,德国海军主力舰队被赋予了“公海舰队”的称号。这支公海舰队的主力除了战列舰舰队外,还将下辖两个各装备8艘大型巡洋舰的分舰队,连同4艘备用舰,最终装备总数为20艘大型巡洋舰。

        在多方军国主义者的通力协作下,大英帝国海权的丧钟即将敲响。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6/6003/45091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