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兵戎 > 第七章:抬脚起行

第七章:抬脚起行


走过路过麻烦帮忙收藏投票,十分感谢!

        ----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即是杨坚登基后的第十八年,这一年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诞生年,也是埋下了隋朝与高句丽仇恨种子的一年。

        正是在这一年辽东高句丽进犯中原,大隋皇帝杨坚下令军队奋起抵抗,从这一刻起,高句丽算是与大隋结下了深仇,隋朝不管以后是谁登基为帝也注定会在以后进行大规模地报复。

        同一年,因为去年(开皇十七年)下嫁到东突厥的安义公主突然猝死,为了保持与东突厥的良好关系,大隋皇帝杨坚从宗室选一女赐‘义成公主’号送往草原再次赐婚。

        阿史那染干是当今东突厥的可汗,名号曰意利珍豆启民可汗。他算是历史上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比较恭顺的草原统治者之一。

        突厥因为战败已经分裂成为东、西突厥,东突厥启民可汗原本害怕强大的大隋追究安义公主的死出兵来讨,正要亲自去请罪的时候发生了高句丽进犯中原的战事,他不但没有因为大隋发生战事窃喜不用再烦恼安义公主的死,反而更加坚定要亲自大兴(当时隋朝的国都)请罪。

        东突厥的启民可汗走到半路时遇上大隋的送亲队伍,由于隋帝杨坚的交代,这一次启民可被汗免去罪责,随而也不需要请什么罪了。启民可汗考虑再三,最终决定用十分隆重的仪式迎回义成公主,并直接册立为可敦。

        如此一来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外族统治者身份娶两名中原政权公主的游牧民族可汗。她们分别是隋宗室女:安义公主和义成公主。

        我国古代鲜卑、蠕蠕、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可汗的正妻都会册立为可敦。同时也可以称作可贺敦、可孙、恪尊、合屯、合敦。

        启民可汗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强大的大隋之间的关系,他回到牙帐后与众贵族一商议,决定派人押送两千匹战马交给大隋皇帝,这样一来更让杨坚对启民的恭顺感到异常满意,顺带中原政权与东突厥的民间交易量也暴增起来。

        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因为双方的克制消失于无形,草原上的东突厥和中原的隋政权陷入短暂的蜜月期。

        启民可汗的主动退让自然是因为这时的突厥已经分裂,启民可汗领导的东突厥在与处罗可汗领导的西突厥之间的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不平静的草原上还有室韦、契丹、诸霫、奚人在威胁东突厥的生存空间。

        启民可汗清楚地知道这时候必需交好大隋才能从中原获得草原缺少的物资,这样才有力量击败敌人,等待时机再一次重新成为草原上的霸主。

        而大隋则不用多说,杨坚立国不久,考虑到民生刚刚复苏,新吞并的大陈旧土还不算太稳定,另一方面就是与辽东高句丽爆发的战争,他也只有采取对东突厥进行安抚为主的政策,将国力集中在营州,以应付高句丽的战事。

        ----------------------------------------------------------------------------------------

        国家大事与小民通常没有多大关系,只要生活的栖息地附近不出现天灾兵祸,平民百姓谁会去注意太多事情。

        新的一天到来,对于这一年发生什么事情一无所知的陈宗泽一夜没睡,听到鸡鸣就早早起床准备,他昨晚旁敲侧击总算从柔娘那里了解了一些初步的情况,不过因为身份的关系注定不会知道太多。

        据说脚下生活的这片土地在十一年前是属于一个叫陈的国家,大隋灭陈后自然也就成了大隋的土地,因为陈国国力不强且陈主(皇帝)太过无能,这片土地经历战火后倒是没有被大规模破坏。

        隋灭陈后对原陈国旧地的政策倒也十分温和,同时因为大隋的均田制度,原陈国除了一些不甘心的世家门阀之外,陈国旧民对大隋的统治不但没有反感倒还十分感激。

        脚下这片有一个名字,它叫江都郡,这个名字是现在大隋的叫法,民间一般还是称呼这片土地叫作扬州。

        江都郡靠近海口,民生还算富庶,如果印象不强烈的话提起它旁边的丹阳郡一定不会陌生,毕竟不管是三国时期还是后晋、五胡乱华,江都郡、丹阳郡、历阳郡(三国时统称扬州)这三块土地上的男人一直都是以剽悍著称,算是历史上有名的专出精兵的故乡。

        陈宗泽知道自己来到隋朝后开始还没什么感觉,反正是回到古代了,回到哪不是回啊?反正随遇而安也就是了。可后来越想越不对,隋朝不就是历史上那个不足四十年的王朝吗?知道多了反而变成了坏事,这一晚也就在惴惴不安中成了失眠之夜。

        一个还在为生活挣扎的平民老百姓能改变什么?他什么也改变不了,以其胡思乱想还不如快点解决眼前的难题。

        有了以上的觉悟,陈宗泽抛开混乱的思绪告别柔娘走向村口,一路过去早有人家起床劳作,村里的男人们也都三三两两向村口汇集。

        虽然天还没有亮,但村口这边早就有人在等候。他们大都随意的交谈着,见有人来了就打声招呼。

        男人们身上的物件并不多,大多是随身带着劈柴用的柴刀或是硬木削尖的木叉,一个粗布包裹里面装着足够三天食用的干粮,外加一个装水用的兽皮袋,别说弓,就是像样的兵器都没有一件。

        陈宗泽一来那些交谈的人都停顿下来,这让陈宗泽感到压抑,可以想象这些邻居们一定不喜欢他的到来,毕竟一个刚刚从病重走出来的人对进山打猎绝对是一种拖累。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陈宗泽感到有些讶异,那些停顿下来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恶意,有些人沉默着不打招呼,但他们总算还是会善意的笑笑,似乎并没有看不起的意思。有些个较为憨厚的青壮走上前来大咧咧地拍肩膀说会照顾,明白事理的人说六天后会专门和陈宗泽一起回转。

        虽然柔娘一直在避免谈及,但六天后也就是债主上门的日子,可以说她让陈宗泽进山也是不想让陈宗泽去面对债主,这位柔弱的女子是想一力承担下来。陈宗泽当然不是傻瓜,他也不解释,抱定的就是六天之内能够换钱回村还债。

        “这是俺姐给俺准备的馍儿,分给你些?”

        说话的人叫薛旺,长相略丑,身材却是相对比较高大和健硕,约有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子,而他今年只有十五岁。他家是吕家村里唯一一户姓薛的人家,和陈家一样是十一年前为了躲避战火搬来的外来户。

        说起薛家,在陈宗泽昏迷期间也是对陈家帮助较大的邻居之一,但是自从薛家的当家两月前出门后,自己家照顾不来之下也就有心无力了,不过这并没有破坏两家的感情。

        陈宗泽看着薛旺捧在手里有些灰黄的馍,那馍和他印象中的馍馍不一样,后世的馍馍大多是用玉米做成的面食,显土黄色,而薛旺手里的馍却是用黄豆和粟米做的,看去有些灰黄。

        旁边走来一人,这人较为瘦小,年纪也和陈宗泽相差无几,约是十六七岁。

        陈宗泽见过这人几次,印象中这个叫作吕英的青年和‘以前的陈宗泽’是好友,既然知道是谁也就主动打了声招呼。

        吕英这一来,不一会又凑上来两人。

        陈宗泽对其他两人倒是没什么印象,只知道他们一个叫吕合,这个叫吕合的是吕英的堂兄;另一个同样是外来户,姓朱,叫朱延寿。

        年纪相仿也就比较容易相处,这四人凑上来之后纷纷拿出包裹,大多是想送陈宗泽一些吃食。

        陈宗泽想想“受人恩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这四人家里也并不富裕,长期接受黄大婶的接济村里已经有很多风言风语,再当着这么多人接受同样要进山伙伴的吃食,这不但会加深别人的恶劣印象,同时还会让要一起进山的人反感,进而大事小事上排斥,也就委婉地拒绝了。

        从这一件事情上陈宗泽也初步了解到这时民风的淳朴,他们闲谈着没一会,在村口已经聚集了三十几人。这些人都是要进山的村民,可以想象只有一百余户的村子有三十几人要进山是一件多么浩浩荡荡的事情。

        在人聚集得差不多的时候村正来送,从村正那里陈宗泽知道这支队伍是进山的第一批,如果不出意外这批人在半个月回转后,还会有第二批村民进山打猎,这总算让陈宗泽了解到一些古人行事作息,也就是想活得好一些就不能偷懒,总要想尽办法为家里增加一些进项。

        村正讲完话,为了吉利还带头进行古朴的祈祷,大意是希望山神庇佑,让村人这一趟进山收获丰富些,如果如愿必然还会祭拜叩谢山神。

        陈宗泽茫茫然然地跟着跪拜,他心里却是在思考怎么把人伴拉上船领路。

        “陈哥,该起来了,咱们准备出发啦。”

        说话的人是薛旺,他见别人都起来了只有陈宗泽跪着出言提醒。

        早在出发前陈宗泽就想拉个人一起去县城,这是因为他根本不认得去县城的路,而较为憨厚的薛旺当然是争取的重要目标之一。他见薛旺说话应了一句,琢磨着对老实人只有快刀斩乱麻才管用,想了想也不拐弯抹角……

        “你认得去县城的路吗?”

        薛旺显然有些反应迟钝,呆了一下:“识得。”

        “那好,我需要你帮个很重要的忙……”

        三十几号人在推举出来的领队带路下起行,落在后面的陈宗泽和薛旺嘀嘀咕咕引来吕家两堂兄弟的注意,最后就连沉默寡言的朱延寿也被吸引过去……

        -------------------------------------------------------------------------------------------------------

        特注:

        历史上的突厥分裂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公元585年,突厥因为内乱分为东西两个突厥汗国,但是无论是东突厥还是西突厥对外仍以突厥自称,他们并没有承认突厥分裂。因为最大的两个部落分离,许多小可汗也纷纷自立,突厥陷入混乱。

        第二次是在公元603年,这一次是在突厥各部起兵寇边,隋军反击下突厥大败,在隋朝有意的栽培和操作下分裂,这也是中国史书正式称呼东、西突厥之始。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5/15968/82837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