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我是宋哲宗 > 第三十五章 儒学

第三十五章 儒学


  于此同时,赵煦正坐在皇城司偏殿的案前沉思。原本赵煦正带着童贯几人在皇城司校场训练,见刘猛带人押着一帮犯人急匆匆的回偏殿,心知必然有事发生便随着刘猛进了偏殿。

  赵煦正跟刘猛打听消息的时候,就见一亲事官突然急匆匆跑到刘猛身边在刘猛耳边轻声说了什么,刘猛脸色顿时异常严肃。而后,刘猛跟赵煦说了一句“国子监士子因受人古惑游行抗议市易法”便匆匆向文德殿赶去。

  时刻关注着朝野动静的赵煦此刻并没有为局势太过担忧。看刘猛等人的动作便知道此次事件处理迅速。唯一需要担心的只是随着影响扩散,必然对变法乃至朝廷的威望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些许影响还动摇不了大宋根基。

  让赵煦沉思的是如何从根本上对士子学子的思想产生影响!

  以赵煦后世的眼光来看,历史上儒学思想演变分为这么几个环节: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孔子创建了儒家,但儒家的学问却不是由孔子而起,他们研究的是先秦各类典籍。孔子自谓述而不作,通过从先秦各类优秀书籍里寻找真理,阐述科学学术观点。之所以不愿意著书立作,因为难免会衍生各种观点不同的解读,被后人误解。比如论语,是孔子众弟子对孔子平时授业讲课、发蒙解惑汇集而成,并非孔子自己所著。

  到了汉代,儒家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增加了很多原不曾有的观点,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班彪的“王命论”、马融归纳的“三纲五常”,还有盛行的谶纬之术等等,这些被统称为今经文,而原来的儒家学说被称为古经文。

  两汉四百年,今、古经文之争十分激烈,甚至是你死我活,比如王允为何会杀名满天下的蔡邕?只是因为蔡邕为董卓叹息了一声吗?当然不是,根本的原因,在于王允研习的是今经文,而蔡邕是古经文代表之一。

  有汉一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成为社会思想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也自此登上正统思想宝座。

  但也正是汉代王命、神命等今经文观点,让儒学走上一条不完整的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儒学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意识形态指导,却没能从理论上解决普通百姓普遍关心的生死寿夭问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鲜有提及。这种不完整,使儒学显得高高在上,与黎民百姓无缘,为之后佛教、道教的兴盛发展留下广阔空间。

  魏晋时期,儒家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问题,如何宴、夏侯玄等人,从思想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他们经常开展辩论,并逐步成为一种时尚,还有了专用名词;清谈。

  翻看魏晋时期文献记载,这种清谈比比皆是。但因为朝廷势弱,政局紊乱,对儒家支持力度不够,不同时期,不同统治者,对儒、佛、道三派的观点各不相同,谈来谈去,玄之又玄,神之又神,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走上消极避世之路。

  特别是西晋时,王衍等大臣不事实务,一味清谈,最终误己误国,导致神州陆沉。之后五胡乱华,前秦苻坚派十万大军西迎鸠摩罗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学兴起,儒学则进入发展低谷。

  隋朝有个大儒叫王通,此人《隋书》无传,却影响很大。他是《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祖父,也是隋朝首次开科取士评定的十秀才之一。

  王通对儒学进行了深刻反思,强烈反对两汉的天命论,也反对魏晋时期读书人的消极避世,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还提出“三教可一”的观点,认为儒、道、释三派不该玩命搏杀,应该相互学习融合。此外,王通还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这句话一千多年后,被明代大儒王阳明提炼为四个字:知行合一。但王通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位三十三岁就英年早逝的天才,犹如昙花一现,留下了美丽瞬间,却没能带来蝴蝶效应。

  到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下令规定道教在儒家和佛教之上,高宗李治亲赴亳州参拜老君庙,玄宗更是诏令道士视为宗室,位在亲王之下。

  开元年间,凡天下观总数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教也进入了极盛时期。此时,儒学已经只是与道教、佛教并列的学问之一,日益式微。

  后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注解,撰写了一系列言之有物、影响深远的散文,以重铸儒学,但虽三分天下,却再无独尊之势。

  此当为宋明理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而后,经过宋朝程颢程颐明朝朱熹对理学的不断完善,才真正形成了理学这个中华民族史上第一种完善的哲学思想体系。

  想到此处,赵煦突然醒悟过来,既然自己有先知的优势,为什么不从中引导理学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理学能为己所用?思路一打开,各种想法也就纷至沓来。

  首先,要着重论述理学中关于气节的理论,

  或许,还可以通过引导让王阳明的心学提前问世也未尝不可啊?毕竟知行合一这一真理对人思想的洗礼可是非同凡响的。

  之后就是考虑如何去做的问题了。

  作为北宋教育家、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程颢此刻正在朝担任镇宁军节度判官、监汝州酒税、监察御史等职。但程颢此人确实个不折不扣的保守派官员,不可取。

  而同样作为理学奠基人之一、又是教育家的程颐此刻正以“处士”的身份潜心孔孟之道,又招收大量学生从事讲学活动,思想并不像程颢那样守旧,或许可用。

  而程颐在史上也正是赵煦的老师,以程颐为师继承理学并将之完善,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理念为骨架,形成全新的更为完善理学岂不是名正言顺?

  而程颐之兄程颢又是个顽固的保守派,以程颐为师岂不正合保守派心意,毕竟二程是不分家的。

  赵煦对此真的是越想越兴奋,可惜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赵无极和刘猛回到偏殿,见赵煦正在发呆,又因为事情紧急,便直接带着人到密牢提审黄俊贤等人去了。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37/137373/5086296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