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步兵荣誉 > 第三十二章 “头七”祭奠遇难者

第三十二章 “头七”祭奠遇难者


救人进入第七天。东川镇学校挖掘现场又一块巨大的楼板被移走了,废墟中又一感人的场景让杨向阳和在场的人们潸然泪下:一对青年男女双漆跪伏在废墟上,两双手撑在地上,四臂紧紧地护着两个孩子。女人嘴里还咬着一支铅笔,对面残破的白墙上,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们爱你。两个孩子一息尚存,而用血肉之躯挡住钢筋水泥的青年男女已经远去。官兵们怎么也搬不开他们拼死护着孩子而变得僵硬的手臂。

        有学生认出这是他们的老师,是一对夫妻,护着的是他们三岁的孩子和一个学生。可以想象,在危急关头,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把死亡留给了他们自己。

        东方剑走上前,轻轻地合住夫妻二人的眼睛,深情地说:“你们的孩子,将有国家抚养成人,你们未竟的事业,将有孩子们来继承,你们放心地走吧!”说完,他深深地向夫妻二人的遗体三鞠躬,然后,去挪动夫妻二人紧紧护着孩子的双臂,说来也怪,起先搬不开的手臂,现在竟轻轻地松开了,战士们赶紧抱出了孩子,送卫生队紧急抢救。

        东方剑叫过通信参谋,指示:“今天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祭祀亲人的‘头七’。为表达全师指战员对这次地震中遇难同胞和在救灾中牺牲战友的深切哀悼,昭示全师官兵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我以抗震救灾指挥部军队总指挥的名义,命令,从现在起到明天为全师哀悼日,在此期间,师降师旗致哀,团降团旗致哀。今晚七时二十分,全师官兵默哀三分钟,届时所有车辆鸣笛,各师、团驻地防空警报鸣响。”

        当日下午,忧郁的、暗灰色的云一片一片地朝着河川县聚集而来。到七点多,黑云显现出它的心情。它先是一个放电,把大地照的苍白,接着一声闷吼,雨点便像眼泪一般止不住的往下流趟。

        东川镇学校救援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废墟旁的操场上,两辆绿色的军用卡车后厢板相接,一侧厢板上挂着的黑底白字的挽幛在秋风秋雨中瑟瑟作响。挽幛上写:馨香氤氲弥天遍地送我同胞上达天堂

        操场的一旁,杨向阳和官兵们冒着雨,仍不停地在废墟里挖掘。一个个在塌楼中艰难地寻找生命的身影,一双双结着血痂的黝黑双手,一张张疲乏困极的憔悴脸庞,都为了一个信念,在顽强地守护着生命奇迹的出现。

        七点二十分,在七天前地震发生的同一时间,随着一声凄厉的警报鸣响,官兵们脱了军帽,和群众一起暂停了手中的抢险,伫足肃立,向地震中遇难同胞默哀,向那些在黑暗中寂灭的生命默哀。此时此刻,飞鸟于空,哀鸣嗷嗷,陇山为愁,草木凄凄。河川县各救灾现场,军旗低垂,汽笛呜咽,“山地师”和河川县,用它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庄严的仪式,为在这次地震中远行的生命送行,官兵和老乡们这些天强忍住的泪水,在这一刻哀鸣的呼啸里,潸然决堤。

        杨向阳的手中,紧攥着一把铁锨,和战士们一样站在雨中,伴着风声和老乡的抽泣声,任泪水和雨水在脸庞上无尽地交汇、宣泄。

        为了进一步激励救灾官兵和群众顽强的抢险意志,默哀毕,东方剑代表抗震救灾指挥部通过无线话机,向全师指战员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出了抗震救灾最后的战斗动员令:

        全师指战员同志们,共产党员同志们,同胞们:

        为了七天前数千个在一瞬间集体陨灭的生命,我们举行悼念活动,寄托我们的伤痛和哀思,表达我们的信心和勇气。山河呜咽,大地悲泣,伤心的泪水汇流成河。这无尽的悲怆,这一声声汽笛,这长鸣的警报,是我们对所有逝去的同胞不舍的呼唤,是我们对所有遇难亲人不忍的告别,是全县人民无限的痛楚和创伤,也是我们步兵“山地师”全体指战员对地震中所有遇难者最后的庄严敬礼。

        我们的哀悼,不仅是对死难同胞生命的悼念、敬畏和尊重,也是对生者的精神慰藉。我们为哀悼低下头,我们更要为战胜困难挺起胸。擦干眼泪,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废墟里还有顽强的生命等待我们去救,逝去亲人的孩子还要我们去抚慰,毁坏的家园还在等待我们去重建。擦干眼泪,我们把悲痛化作力量,逝去的亲人对于人生美好的愿望,对于祖国强大的期待,这些未竟的遗愿,将由我们继续完成。擦干眼泪,坚强、坚持、坚守,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已经相互的扶持,渡过了最艰难的开始,现在,只要我们还有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河川县志记载,我们这里曾经戍边开垦几百年,在不毛之地上,先民们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困难面前,他们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韧和顽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服输,不放弃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地震中逝去的许多亲人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危难关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的选择留给了自己;残垣断壁下,多少生命依靠顽强的信念苦苦地支撑,不管是否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们都与死神搏斗过,与命运抗争过,他们的不屈,他们的坚韧,他们的顽强,都将作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永远地留在我们的生命里,刻在我们的军旗上。

        抢救还在继续,挑战还没过去。全县哀悼日,更是全县同胞和全体指战员的壮行日。我们以生命的名义起誓,不久的将来,在曾经地震的废墟上,一座更加美丽的英雄的城市和乡村将拔地而起,我们能够听到学校里琅琅的读书声,工厂里轰鸣的机器声,我们能够看到,街市上热闹的交易和农田里欢快的劳作。这是我们所有活着的人,对逝去同胞的承诺,我们一定能做到。

        安息吧,逝去的同胞!

        哀悼活动结束后,雨越下越大,但杨向阳和官兵们同群众一起,又顽强地继续进行抢险救人------

        一年后的抗震救灾纪念日上,河川县立抗震纪念碑一座,碑后篆刻如下祭文:

        遥看河川一隅,谨以馨香几缕,恭祭于两千余亡灵之前。陇山浑厚,黄河安澜。全面整饬,大地有色。不期突降天灾,谷地乍裂,山摇石落,屋坍梁折。百村夷平,十社荡绝。百人之校顿毁,四世之家遽灭。琅琅童声,忽然而绝;哀哀母号,继泪以血。悲夫妻之聚离,益知情切;羡邻家之同死,无从伤别。白发诀英年之子,孤儿忆慈母一瞥。人逢其凶,地陷共孽。河川之殇,万民同咽。

        有泪同倾,天坠同擎。守护河川,军民共声。急速开进,一万天兵;千里驰援,急以见诚。总理批示于病榻一侧,小平奔走于断阻之程。扶危拯救,乃陌生之手;回阳照暗,皆五角之星!救孤以乳,疗心以情。揩干血迹,抚慰伶仃。后死之士,奠告亡灵;当使老者安之,少者有成;乡树重绿,地方重宁。呜呼尚飨!

        在救灾结束后返程的路上,杨尚武碰到了杨向阳。儿子一个月未见,虽然又黑又瘦,但言谈举止却一下子像长大了许多,特别令扬尚武高兴的是,经过这次抗震救灾的锻炼,不但枪案留在儿子心里的阴影被一扫而光,儿子又像以前那样阳光、快乐,而且,说话办事比较沉稳,不太像以前那么张狂了。

        搞了多年的作战工作,杨尚武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到一地,一有空,他就找老乡了解当地的水文地理,交通给养等多方面的作战数据,什么吃的水哪里来呀;到那个地方去有几条路呀;那座山多高呀;那条河多深呀,他都一一烂熟于心。

        晚宿营吃过饭后,杨尚武叫上儿子,出了军帐,走访老乡,了解情况。

        父子俩从山里回来,到宿营的操场时,天已经黑了,杨尚武问儿子:“累了吧?”

        杨向阳说:“还行,你说,干什么吧?”

        杨尚武用手电筒指向远处的一根电线杆,说:“我们父子俩来个比赛,我们同一时间出发,以电线杆为目标,到达的时候,看谁这一路的脚印最直。”

        杨向阳来了兴趣:“好啊。”说着,就要向那根电线杆奔去。父亲身强体壮,与他比速度可能没有胜算,但若是比谁走得直,自己绝对是稳操胜券。

        杨尚武拦住了他:“别急,比赛还有规矩,我们得倒着走才行。”

        杨向阳想,大家都倒着走,自己年轻,眼力又好,不会吃亏,于是答应了。

        杨尚武将开着的手电筒,轻轻放在一处空地上,一声令下,爷俩转过身体,开始倒着向那根电线杆走去。

        杨尚武走得很快,一会儿便到达目的地,而杨向阳看着脚下的地面,每下一步都小心翼翼,比父亲落后了几分钟。

        杨尚武问儿子:“你说我们谁赢了?”

        杨向阳笑了:“不是比这一路谁的脚印最直吗?当然是我赢了。”黑暗中,父亲走得那么快,而自己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怎么可能输呢?

        杨尚武拿走手电筒,顺着他们刚走过的方向照去,地面上两排清晰的脚印伸向远方。杨向阳向脚印看去,不由得呆住了:父亲走过的脚印,一路笔直,竟然像用直线标出来似的,而自己的却歪歪扭扭,毫无章法。

        杨向阳不解,满脸疑惑地看着父亲。杨尚武这才说:“我将一直亮着的手电筒放在空地上,那个位置,与电线杆正好成一条直线,转过身来,正好面对灯光,我只需看着灯光,保持与手电筒成一条直线就可以了,这样,我先你而到,并且能保持脚印丝毫不乱。而你小心翼翼,只顾看着脚下的地面,忽略了真正的目标,又怎么能赢我呢?即使天再黑,只要眼前有一盏灯,一切都会好。”

        杨向阳恍然大悟,深为爸爸为他精心设计的生动的课程而感动。

        回家后,杨向阳在日记中写道:“我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失败,很多天都走不出挫折的阴影,是这场地震让我找回了自己。抗震救灾给我上了人生的三堂课,使我懂得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下,都要用灯的光明照亮自己,用海的胸怀容纳他人,用水的精神战胜困难。今后,不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黑暗,重要的是,信念不能被磨灭,转过身去,换个想法,天再黑,人再背,眼前要有一盏灯。”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35/35419/19328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