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重返1977 > 第十章 随风走

第十章 随风走


同一时期急速流行的,除了服装和花伞,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烟。

        今年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开始,京城的路边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照烟摊儿。

        仅需一辆破三轮,铺块儿布,再摆上几盒加了价的“红梅”、“翡翠”、“天坛”等紧俏烟,就能开张了。

        干这个的人,多少都有些门路,就是专门在国营商店搭配卖烟时期钻空子的。

        至于谁是有“真本事”的主儿,也一眼可知。

        因为他的烟摊儿上,绝对会有用白纸简单包装的白牌香烟。

        这种烟来源很神秘,种类也实在不少。

        像前门、飞马、牡丹、沪海、凤凰、金鹿、高乐、光荣、金得利,都有。

        可其实呢,说破了特没劲。

        敢情这些烟都是因为特殊时期调入烟叶困难,沪海卷烟厂经上级批准,从1979年开始,用次级品生产的“处理烟”。

        通常情况下,这些卷烟都是要内销处理的,仅算是一种福利。

        不过经辗转到了这些烟贩子手里,却能被他们卖到和正品一个价了。

        甚至烟贩子里还有更缺德的主儿,为了卖出更黑的高价儿来,还故意把这些处理品吹嘘成“军队内供”。

        偏偏老百姓中有一部分人迷信特权,和喜欢散播小道消息的,竟然还主动替他们四处传扬这个故事。

        于是乎,一股“白牌烟”风潮就这么形成了,不少人信以为真,纷纷上了恶当。

        至于这些同业者,对“淘气儿”和“顺子”的买卖是造成不了什么影响的,甚至还颇受他们俩的欢迎。

        因为有了这些流动大军当下家儿,他们哥儿俩就彻底不用跑郊区了。

        直接把低价烟批给这些烟贩子,或是通过他们来处理那些收上来搁置时间太长的烟,反倒更方便了。

        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这一年人们还产生了对功能性升级的渴望。

        有意思的是,这个概念恰恰是从艳羡自行车的加快轴开始萌生的。

        1982年,自行车已然普及了,那么有些早就买了“私车”的人,为了继续保持内心的优越感,就开始推崇安装加快轴。

        当时都去灯市口自行车行弄这个,也是追逐成风啊,就跟个知名的俱乐部似的。

        具体牌子有象牌(仿英国凤头),京牌,孔雀牌,牡丹牌,京跃牌(仿日本飞跃),铁锚牌等。

        大部分都是内3速的,也有内5速的。

        别看价格不菲,最好的得好几十块,小一个月工资。

        可相比别人正常蹬好几圈,装了加快轴的车蹬起来就显得悠闲多了,而且还会有“哒哒哒哒哒哒”的声音。

        还甭嫌闹腾,图的不就是这个区别吗?

        于是花了钱的主儿立马就不一样了,蹬着这样的车,透着一股子趾高气扬。

        就跟现在开进口车的看国产车似的。

        要说虚荣嘛,从这事儿上看,确实有点。

        可话说回来,这也是老百姓经济条件改善的体现。

        要没几个闲钱,谁干这个呀?对不对?

        当然,有人或许会说这些都是成人喜欢的东西,而且是纯物质的,还并不能证明社会风向开始向金钱瞄准,至少精神享受上还会维持原貌。

        这话还真说的有点早了,也有点理想化。

        新时代新特点,改变是全方位的。

        别的不说,就拿孩子说事吧。

        像过去那些个“攒糖纸”、“歘拐”、“摔三角”、“自制链条枪”的儿童游戏,如今已经被淘汰了。

        取而代之的升级版是“拍洋画”、“滋水枪”、“弹玻璃球”,就说便宜,可全都是买的,哪个不要钱?

        也就是“小人书”和“掏裆骑自行车”还是受孩子们青睐的“传统保留项目”,可这依然得有物质基础啊。

        像洪钧眼下就迷上了学车,天天偷着用洪衍武的自行车出去练。

        好嘛,等洪衍武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好好一辆收拾好的凤头有散架的趋势了,一推就“格楞格楞”直响。

        再等回头一问,还不如不问呢,因为问了更气。

        “你小子,干嘛不用你爸的凤凰练?我这什么车呀!不知道哪个贵哪个便宜啊?”

        “知道,您的贵,我爸的便宜呗。”

        “那你还用这车练?”

        “嗨,这不是就因为是您的车嘛。再贵,摔坏了您能修、能再买。可我们家这车就不一样了,我爸才挣几个?真摔坏了,他一心疼,我不就得跟着受罪吗?”

        “哟呵,合着你不但分里外,这还‘柿子专找软的捏’啊?小子,我可比你爸会打人……”

        “嘿嘿,三叔,咱俩谁跟谁啊,别那么小气。再说,我也是听你的话。你不总说嘛,选择很重要……”

        没辙,这孩子有洪家的基因,在算账上一门灵,珠算课全年级第一。

        到底怎么合适,他心里清楚着呢。

        何况脸皮和嘴头子也跟着洪衍武都练出来了。

        这已经成精了,又能拿他怎么办?

        而且学会了之后,你还能不让他继续骑了?他也得干哪。

        哎,所以说,这学个自行车也不便宜呢。

        另外除了这些,读书、电影、电视剧也一样。

        想必认字儿的人都知道琼瑶和金庸,无论他们的书喜欢还是不喜欢。

        1982年的内地毫无版权意识。

        尽管还没有一家出版社有正式授权,但盗版书籍已经明目张胆的成为热销读物了。

        价格还都不便宜,一块多一本呢,比正经书得贵一倍。

        但这仍然阻止不了人们的热捧。

        尤其是中学里的男生女生,几乎把都会想方设法把一切经济资源投入到这两种精神食粮上。

        然后不分课堂课外地沉溺于小说的世界之中。

        女孩儿正是从琼瑶的文字间第一次知道,原来恋爱可以这样谈。

        男孩儿则从金庸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侠者风范和快意恩仇的江湖梦。

        只是一旦被家长或老师发现,肯定是没好果子吃,甚至是被暴揍、被处分。

        然而这东西上瘾啊,还是屡教不改、抓不胜抓。

        水清的妹妹水涟就是典型的一例,已经十四岁的丫头了,被琼瑶迷到了恍恍惚惚的地步。

        她不惜谎报教材费、文具费,攒下来买琼瑶的书,然后和同学换着看。

        结果一次晚上看着看着忍不住流了泪,就被水澜给发现了。

        这下好,水家差点翻了天,水涟就是不想哭也不行了。

        她的《窗外》和《我是一片云》都没了不说,还挨了水婶一顿狠呲儿。

        从此之后,连再跟家里要钱都没那么容易了,必须有老师的签字才行。

        而举报者水澜倒是拿着她的书跑单位看去了。

        这件事,也就水清有点心疼妹妹,可她也不能护着啊,怕早恋、怕影响学习啊。

        却没想到,打此之后,水涟的学习成绩反倒直线下降,连人都变得没精打采的了。

        后来还是洪衍武见水清着急,特意劝了几次,算点醒了她。

        洪衍武说那书是没用,可只要程度适当,看看也不见得有多大坏处。

        是爱情小说不假,可小姑娘也就是有点好奇心,绝不会看完了就谈恋爱去。再说也没地儿找那白马王子去啊。

        如果大家都在看,就你不看,自然让同学排斥,反倒成了异类,倍感孤独。

        倒不如用这个当成奖励,或许还能让水涟的学习成绩恢复。

        后来水清就开了恩,和水涟约法三章。

        答应只要她学习成绩上去,自己花钱买小说,背着家里人,周末给她看。

        别说,还真灵。没多久,水涟就又名列前茅了。

        而后来知道这事到底怎么回事以后,小丫头对洪衍武自然也是好感大增。

        至于电影和电视剧呢,本身这两样东西倒是没涨价。

        可有一样啊,由它们引发的商业消费现象却不容小觑。

        比如说吧,这一年,尽管有《牧马人》、《城南旧事》等诸多经典影片上映,但电影银屏上的霸主,当仁不让却是《少林寺》。

        这部功夫电影不但让嵩山的游客量激增,也引发了“武术热”。

        促使全国人疯了一样发出“我要练武”的呼唤,也导致许多孩子离家出走到少林寺拜师学艺。

        即便是没这种胆量的孩子们呢,也是很疯狂。

        有人虔诚地把《少林寺》看了五遍,甚至十遍的,玩具类别里的的刀枪剑戟成了他们缠磨家长的最终目的

        到最后脑子一热,甚至干脆就把脑袋给剃了光头。

        感觉这样,自己就接近武僧了,也有了一身横练功夫似的。

        于是连老头带孩子,街上的“亮点”“蹭蹭”猛增,也让理发店的剃刀手艺又热门了起来。

        像水庚生这样会耍剃刀的师傅重新成了理发店里最忙碌的人。

        当年没有人具体测算过,不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节电的作用。

        想来供电系统也是打心里,对《少林寺》剧组表示感谢的。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年轻人这儿却恰恰反过来了。

        因为差不多同一时期,在电视机荧屏上引起轰动的,是试图探讨人性复杂面的3集国产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

        由陈宝国塑造的刘思佳是个叛逆青年的形象,特别符合现代审美情趣。

        于是很多京城的爷们出于崇拜心理,都跑到理发店的烫发部排队去了,想要立马改掉了流行多年不变的“青年式”、“一边倒”发型,换一个“刘思佳”那样的大鬓角卷发。

        这时京城有名的“美白”、“四联”又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几乎都麻利儿引进了那种挂满电线夹子的烫发器械。

        就这样,“爆炸式”和“菊花顶”横空出世,这股时尚风一下就席卷京城啊。

        不过要说实话,说男青年们就多么喜欢这样另类的造型,其实倒也不见得。

        多半还是因为起床晚了不用吹风,省事儿,这才是男人间无需言表的秘密呢。

        同样的,因为陈宝国在剧中吆喝着卖煎饼果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也是从这时候起,京城的早点业就增添了这道“津门”的特色食品了。

        一时间,宛如星火燎原,全城到处都能看见推着三路车烧着铁板铛的“津门正宗”。

        看着这股子声势,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津门不许吃煎饼果子了,都把小贩们都逼到京城来讨生活了呢。

        而“加不加鸡蛋?一个还是俩”?也很快成了许多人早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股子风潮的带动下,花个一毛钱出门吃早餐,甚至自带个生鸡蛋到煎饼摊,越来越成为京城百姓生活里的普遍现象。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90/90985/88766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