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民国二三事 > 第两零一章 鏖战淞沪——开战 二

第两零一章 鏖战淞沪——开战 二


对付这种装甲车,首先想到的杀虫办法还是手榴弹。可是手榴弹扔上去,弹片反弹回来容易把自己人都炸伤。

        一开始,中国人的手榴弹都是往装甲车身上扔的,那自然,扔得越准,反弹越多,可不知道是哪个新兵蛋子,手榴弹没个准头,完全脱靶砸到了地上。这种手榴弹不是触发引信,而是延时引信。于是冒着烟的手榴弹滚着滚着,正好滚到了装甲车底下,轰一声,装甲车趴窝了。原来这装甲车的底盘可没装甲啊。一看这手榴弹还能这么用,于是大伙纷纷学新兵,开始玩起保龄球。

        不过,围着装甲车玩保龄球也没那么容易,装甲车后面有日本陆战队员跟着。你一门心思打保龄球,人家陆战队员就会把你打成瓶子打保龄球。所以,这就要请出第二种杀虫办法,准确说,是辅助方法。

        这第二种杀虫办法是什么呢?

        还是前面说过的,中国人扔上去的手榴弹,弹片反弹回来会伤人吗?可这弹片是不长眼的,才分不清中国人日本人,谁跟近了谁倒霉。一开始,日本陆战队员是紧跟装甲车的,一般每辆车后10个人,后面20米才是步兵本队。但是战斗打起来,别说手榴弹,就是打在装甲车上的子弹都会反弹,一些跟紧的日本兵,就是这么糊里糊涂被打伤了,简直就像挨了台球的回力球。

        这一下,日本兵不敢跟得太紧,这机会就来了。一些中国士兵就不是像一开始那样死死的靠在街垒后面射击,而是扑出去隐伏在街道边,等装甲车一过,趁日本兵还没跟上,猛烈狙击后续的日军陆战队员,把装甲车和步兵割裂开。落单的装甲车,就容易被同伴们集体打保龄球。

        等放趴下一辆装甲车,上去一看,大伙发现,别看这装甲车看上去,子弹打上去到处反弹打不穿,其实进去仔细一看,发现还是有几颗子弹打穿了装甲。原来,这维克斯大甲壳虫看着威猛,其实皮很薄,装甲只有5.5公分。日本人有个统计,一辆维克斯装甲车挨了五六百发子弹,只要射入角度刚好,还是有几发子弹穿透了。虽然穿透的比例很低,大概只有百分之一二。但是总比一发都打不透强啊。

        于是,第三种杀虫办法上场,密集火力射击,广种薄收,坚定不怀疑。

        因为有了这些杀虫配方,所以不少人后来读到这些史料时,会觉得维克斯装甲车不过是黔驴而已,找到方法就能轻松搞定。其实,这些杀虫方法说说简单,但是用上哪一种方法都是拿士兵们的血肉当赌注的。

        打保龄球固然是方法,可先不说,准确抛掷手榴弹滚入行驶中的装甲车车底的难度有多大,很多士兵连球都没扔出去,就一探头,手榴弹还没出去,当胸就被装甲车的子弹打烂。至于冲出街垒狙击后续日军步兵的战士,没有了街垒的掩护,把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子弹横飞的街巷上,危险只有更大。

        如果碰上的是苏军美军,那这些设计只用作侦察车辆和平息民众暴动的维克斯装甲车,只是薄皮大馅包而已。可是我们的士兵却没有任何反装甲车的装备,只能用决死的精神,靠这些土办法,用人命去拦阻。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嘲笑这些装甲车的脆弱,我们更应该去想,为什么我们要靠这么多人用自己的命去换一次打破这些薄皮甲壳虫的机会!

        日本人这些大甲壳虫,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被中国人打坏几辆?没什么。日本人觉得,这些装甲车给陆战队的攻击力提升了许多,起到的效果,和损失相比,很划得来。也正因为对这些甲壳虫的表现非常满意,日本人在战后还仿制了很多甲壳虫,也就是日本海军九二式装甲车。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打趴下几辆甲壳虫,意义也很大。因为中国士兵们知道,只要他们够拼命,即使损失大些,这种甲壳虫不是坚不可摧的。

        因此,日本陆战队员凭借装甲车的掩护,继续执着的往前顶,而获得信心的中国人却也死命的抵抗,寸土不让。

        但是,慢慢的,日本人发现自己顶不动了。为什么?兵力不够。

        前面说过,日本海军陆战队指挥官鲛岛具重大佐手里抓着一把好牌,三个大队7个中队的陆战队,加上军舰水兵,2700人,总人数跟156旅能动用的人员也差不多,更别说装备的优势了。

        但是,鲛岛具重投入第一波进攻的兵力,却仅仅只有第一大队的两个中队以及第2大队第5中队的一部,总兵力估计只有500-700人左右。第5中队就是首先在天通庵车站打响一二八事变第一枪的部队,不过这个中队还要负责保护在虹口公园一带的陆战队司令部,所以在驱逐天通庵路方向的中国军队后,很快转入防御,攻击并不积极。

        这样,真正死打硬拼往前挤的,只有第一大队的两个中队。

        参加进攻的兵力已经不多了,可是鲛岛具重的分配却是,第一大队第1中队在横滨路、东宝兴路方向进攻,第2中队在南面的虬江路进攻,两个中队被分割在将近两公里的正面,分几个路口进攻。

        这样分散的进攻部署,还真是难为这些陆战队员了。

        其实你要说日本陆战队员的战斗素质怎么样呢?还真是不错。当夜日军行动时,有洋人记者在场,按照这位记者的说法,日军在陆战队司令部集合准备出发时候,只闻兵器装备的碰撞声,上千号人居然无人说话,下级军官也不用呵斥,15分钟就迅速整队完毕出发。作为预备队的日军陆战队员黑灯瞎火的北四川路待命,也是鸦雀无声,直到记者打开打火机才能发现日军官兵严阵以待守在路边。

        战斗纪律如此严整,可以想见这些陆战队员在平时的训练一定非常扎实。但是训练再好,你用两个中队在巷战中去进攻两个营,还是很不够的。

        更何况,日本陆战队训练虽好,却没有战斗经验。在有的路口,中国军队把你放近了打,日本陆战队员见对手没有开枪,全然不知必要的警戒,靠近了中国军队的街垒工事,当即遭到火力压制,糊里糊涂败退了下去。

        日军陆战队第一轮攻击,就像一把刀,第一击没有砍断,只好拔出来准备第二击。

        鲛岛具重被迫调整部署,将作为预备队的第三大队两个中队增加上来,准备第二次攻击。

        怎么分派呢?第3大队第6中队被分配去支援北面的第1大队第1中队,第7中队则被派到南面的广东路,支援第1大队第2中队。

        鲛岛具重这个打法,真是四平八稳。何谓四平,四个中队,从北到南,一起往前平推,看着很稳,效果怎么样呢?还是那句话,打起来就知道了。

        29日凌晨1点半,日军发起了第二轮进攻。

        增加了两个中队之后,日军第二轮攻势就比上一轮声势要大得多了。

        先说北路,北路日军2个中队,当面对手是第6团第2营。营长吴康鉴是张团长的师弟,黄埔四期的。当年跟他在同一队的,有现在在湖南教书的文强,还有鄂豫皖苏区的老大,曾中生,自然还有范杰,王启年送来的燃烧瓶也在这次战斗中发挥了作用。

        吴营长的队伍,其实是比较吃亏的。因为日军炮兵阵地离他不算远,防御区域又靠近郊区,火力相对容易发扬。炮弹招呼装甲车冲击,上一轮战斗,他的第一线队伍死伤就比较大。

        这一轮进攻,日军装甲车和步兵配合紧密,往往装甲车冲到,人也跟到了。吴营长的队伍在马路上几乎无法立足。眼看情势不妙,吴营长带着人马登楼上房,手榴弹机枪往下招呼。

        日本人闷着头正想往前冲,还纳闷对方怎么没堵路呢,突然吃了这场一天降的冰雹,顿时被打了措手不及,大甲壳虫的机枪只能往前,对付不了头上的敌人,只好匆匆退回原防。

        大甲壳虫还没来得及后退呢,就被上面扔下来的土制燃烧瓶给砸中了。首先使用燃烧瓶的是王启年带来的一伙人,十九路军的手下还不大懂这玩意怎么使,北路这边带队的是范青。

        范青见到敌人装甲车来了,就使劲摇动酒瓶,然后向坦克投击。瓶子撞碎在坦克上之后,流出的黄磷在空气中立即燃烧,火焰很猛烈。

        燃烧的浓烟很快进入坦克乘员舱内,滚滚浓烟首先引起驾驶人员的惊慌,怕发生爆炸,驾驶员赶快停止操作,从舱口向外爬出来。

        这个时候就很容易的就上面的吴营长带人用枪打死,这种薄皮装甲车采用汽油,而且油箱都在外部,燃烧瓶一燃烧,往往把装甲车油箱点燃,然后引起装甲车燃烧,失去油料而停止运动。

        有撤的慢一步的陆战队员就在装甲车旁边,随着十几个燃烧瓶扔下去,有的被直接扔在了头上,吓的他们赶紧去用手拍灭火焰,可怎么也拍不灭,这种火反而顺着燃烧到了手上,火越来越大,整个人仿佛都被点燃了,嚎叫不停。“砰”“砰”“砰”,是身上携带的子弹被激发,四处乱溅,周围的士兵都被连累,被打伤,打死好几个,而他自己也停止了嚎叫,他被自己携带的子弹给打死了。

        中日双方的士兵都被这种燃烧瓶的威力给吓坏了,惊呆了。而早有预料的范青则指指点点的在记录。

        其实这种燃烧瓶在运用上是危险的,跟坦克距离很近,具有冒险性。但在没有办法时才想出这招,要是有高射机枪家穿甲弹,这种破装甲车早就被打成筛子了。

        PS:牙疼的厉害,一夜没睡好。

        ;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9/9751/53731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