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民国大军阀 > 第两百一十九章 天朝的文化入侵 一

第两百一十九章 天朝的文化入侵 一


自从上一部电影《赌神》中日本人不再是坏人,这部影片在日本政府方面犹豫了再犹豫,最终被引进了日本市场。

        王九龄之所以把这里面的日本人部拍成坏人其实就是希望电影能打入日本电影市场,在军事上,中国目前还不能把日本怎么样,但是在文化上王九龄就可以对日展开攻击,而且是日本人不会反抗的方式。

        作为中国的电影已经风靡了世界,日本的电影院自然也希望能够放映这些电影来赚钱。

        鬼子很多人强烈反对,尤其在军方,不过这个年头日本的真正幕后操守是那些大财阀,电影院也是他们开的,所以对于那么火爆的电影不能拿来赚钱实在是蛋疼的一件事,而且电影并没有说日本人是坏人,在这部电影里面日本人的角色是正面的,虽然军方很多人强烈反对,但是最后还是引进了这部电影。

        其实西康所出的电影,在日本很多人偷偷拷贝了,只是没有公开放,那些上层人士早就看过了,所以电影院的幕后老板才敢公开引进西康的电影。

        赌神引进日本市场后,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尤其是赌神高进可是王九龄亲自主演。

        日本的那些少女们,最开始收藏西康发行的龙币,后来是有王九龄照片的报纸,再后来就是王九龄的杂志。

        现在居然可以看到活的人了,尽管只是电影屏幕上,但是他们已经很满足了,他们很想听一下王九龄是这么讲话的,王九龄是怎么走路的……

        所以电影院一打出王九龄导演的《赌神》,而且主演还是王九龄本人,立马吸引了无数的日本女人和女孩子。

        电影院都这么明目张胆的放王九龄的电影了,他们这些人也没什么怕的,开始那些黑龙会的组织虽然不敢拿电影院怎么样,但是他们会去恐吓那些女孩子,不过效果不大,来看电影的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多。

        在播映的三天后,学校里,家里……到处都是议论《赌神》情节的人,搞的那些原本还能克制不去看的人,都纷纷想去探个究竟。

        但是很多人都是极度仇视王九龄的,虽然王九龄跟他们既无杀父之仇,又无夺妻之恨。

        平日里这些人总是装作很爱国家的样子,对于家里的姐姐妹妹收藏王九龄的杂志、有王九龄的货币很不屑,不过他们听了几天家里的姐姐妹妹在父母面前说《赌神》多么多么好看,搞的他们心里直痒痒,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明明你可以轻松的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却非要遏制自己,不让自己得到,经过一个礼拜的折磨,这些人再也扛不住了,趁着其他的同伴不注意去买了张电影票,可是进去发现原来很多认识的同学,都坐满了。

        尤其是看到自己要好的朋友平时在那里说王九龄坏话说的口水横流,看到他过来,只能尴尬的笑着说:“你来啦?”然后摸了一下头傻笑:“呵呵……我觉得要打败敌人就应该先了解一下敌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然后心安理得的在哪里看电影了。

        鉴于《赌神》那么火,王九龄立马就开始派第二部,现在忘记了有空的时候就写剧本,所以现在堆积了好几个剧本在那里。

        这次拍电影已经不一样了,因为王九龄格外注重彩色电影的发展,所以对于彩色电影的投入就像他对重工业一样,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王九龄通过几部电影获得的收益立即被犹太人发现了,他们模仿王九龄的拍摄手法,也推出了不少作品,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王九龄需要保持优势,除了加紧培养人才,就是革新技术,彩色电影是将来电影市场的发展方向,所以王九龄全力进军。

        迄今为止,许多影评人仍然用无声、有声作为电影时代的划分标准。但不可否认地是,自电影发明以来,电影人就不断追求在银幕上真实或艺术再现我们眼中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彩色电影的诞生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对世界电影的巨大贡献。

        1900年,法国的梅利埃斯和帕特于采用模板机械印制法逐幅画成彩色电影胶片。1903年,法国的莱昂·迪迪埃发明了一项与色染印法有关的技术。1908年,法国的贝尔通发明了一种透镜加色法,它是将三基色红,绿,蓝混合相加得到彩像的方法。1912年,德国的菲舍尔发现,利用某些化学物质的氧化和偶合作用可以生成颜料。在此之后,贝拉·加斯帕发明了分解胶片颜色膜成像的彩色技术。美国柯达公司及时地购买了这项技术专利,并推出彩色胶片。1932年,美国的沃尔特·迪斯尼第一次用三基色色染印法拍摄动画片《花与树》。1935年,世界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虚荣城市》问世。

        1939年所拍摄的历久不衰的《飘》树立了彩色电影史的一座丰碑,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彩色电影摄影奖、最佳彩色服装效果设计奖和彩色运用特别成就奖。

        彩色电影无疑能够满足观众更强烈感官刺激的需要,所以一经问世即迅速为大众接受。美国好莱坞的导演们十分敏感地捕捉到这一巨大商机,在40年代纷纷加入到彩色电影的行列。他们对色彩的细腻感受和灵活运用促成了一批彩色经典影片的面世。奥斯卡评委对于商业气息的敏感性一点也不差于片商,在1939年就不失时机地将最佳摄影奖一劈为二,一个给黑白片,另一个给彩色片。

        不过黑白片毕竟出有他独特的魅力。在彩色一统江山的时代,也有不少导演用黑与白来表达他们的电影思想或意图。比如,希区柯克拍黑白的《精神病患者》是为了不把观众吓得过惨;史皮尔伯格在1995年拍摄黑白的《辛德勒名单》是为了反映历史的凝重;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用黑与白表现战争和现实的残酷,而用彩色来表现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色彩的反差来引起观众憎恨战争、憧憬和平的共鸣。

        最新全本:、、、、、、、、、、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60/60516/33018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