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芈月传之姝为不易 > 第 76 章

第 76 章


一任帝王在任时,能在半夜开宫门的,也不过寥寥数次。今夜,各位重臣的府邸的大门都被拍的震天响。樗里子听说秦王不好了,立刻翻身下床,抓起外衣就往外跑。他与秦王是兄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手足情深。他住的不算近,竟然头一个到了宫门。一路打马飞奔,连几位将军都落在后面。

        “大王!”樗里子虎目含泪,扑在秦王床前。

        等到几位重臣都到了,秦王只剩最后一口气强撑着。张仪等捧墨捧笔侍立在一旁。

        秦王喉头发出‘嗬嗬’的声音,他艰难地说:“赢荡,鲁莽冲动,尚需磨练。其余诸子尚无封地者,皆年幼,不知性情。然储位不可轻易,故,着王后监国,樗里子、甘茂、张仪、司马错、魏章,辅政。”

        张仪猛地抬头,惊疑的目光在秦王和芈姝之间逡巡。樗里子愣了一下,随后不可置信到:“大王,不可啊!”

        甘茂是楚国人,一心向着芈姝。他一直盯着樗里子的举动,在他喊‘大王’的时候就向身后同道使眼色,他们齐声高呼:“臣——领旨!”

        秦王殁了。谥号,惠文。

        樗里子因为秦王临终之言心存芥蒂,但是大势已去,何况秦王的确是当着众臣的面颁旨。即使他有心让王后放弃摄政而让太子登基,也不能在秦王新丧之时就违抗他的遗诏。秦王临终遗诏像是晴空霹雳,砸在众人耳边。名不正言不顺,樗里子对无法阻止芈姝摄政耿耿于怀,愤懑之下上书称病,整日闭门不出,只自言自语说些往日与秦王的手足之情。

        与樗里子不同,张仪十分心宽。他与秦王君臣相宜过,然他心中终究还是江山百姓为重。哭丧过后张仪就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才能弥补两人之前的嫌隙。不想芈姝,却先一步宣了他进宫。

        芈姝召张仪进殿,一看张仪的步子不如往日洒脱,就知他心虚,没有底气。不过两人此前虽然有嫌隙,但责任大半在她。张仪虽然曾出言不逊,但芈姝不是小肚鸡肠之人,早就视此事如过眼烟云。因此一见张仪就招手说:“张子请入座,我找你有事商议。义渠始终是大秦的心腹之患,我以为,迁丁,该提上日程了。”

        张仪没想到王后根本不打算翻旧账,皮厚如他,今日坐在椒房殿里,竟然羞愧的成了大红脸。等面上的热度稍稍散去,张仪正色道:“之前张仪曾顶撞王后,多亏王后海量,不同臣计较。”

        张仪自称为‘臣’,芈姝心里松了口气。张仪太过多智,如若他铁了心要作对,大秦只好再折一良才。他既然肯主动称臣,芈姝也能免了许多是非。

        “张子不必如此。那件事理亏的是我,张子肯为了百姓不计前嫌,芈姝钦佩不已。”

        珍珠珊瑚很有眼色的捧出两托盘的竹简。芈姝按顺序捡了首卷出来,说:“最重要的是义渠。此前我曾与月儿讨论过,想要抹平义渠骨子里的野性,非一时一世能做到,总要几代人下来慢慢磨。万事开头难,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把义渠与周边亭县相互迁丁之事形成定例。”

        张仪伸手拈须,脑子转的飞快。“此事极难。迁丁虽有定例,但是对人口折损很大。历来迁丁,十户里真正能迁到目的地的不过三四户。再加上开荒辛苦,能撑过最艰苦的日子的,十不存一。虽然这次迁丁路途不似那般远,折损的人能少一些,但是却多了一桩‘不同族’的害处。一来大秦未经休养生息,人口不足,二来想要稳定下来也十分艰难。”

        的确,迁丁路途上就会死掉大半的人。路途辛苦不说,迁丁都是几十户按律令都要一起由差役带领,他们的性命可以说尽在这些差役手中。何况义渠君对于迁丁一事十分反感,强制迁丁他们到了地方儿跟邻里怕也相处不好。

        芈姝想了想说:“这件事得先拟个章程,最好能够不用差役带队。另外,迁义渠人入秦,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契机,不然也是事倍功半。”

        张仪说:“臣想,迁丁之事可以交给庸芮庸大人负责草拟章程。迁丁一次迁多少人口,路途需多少费用,另有疾病等可能产生额外的开支。如何在目的地安置这些义渠人也是个问题。庸大人精于算学,此事交给他,最合适。”

        “嗯,那就让他先开始计算和草拟。另外,张子还请多留意来往义渠的商人。若是他们迁到别的地让仍旧抱团取暖,不肯融入邻里之间,那这丁就白迁了。因此第一次迁多少人口,都选哪些人迁丁至关重要。在义渠部落里,善射善骑的不要,懂得医术的不要,武力过人的不要。”

        张仪应下:“王后是打算把所有部落中核心人物都剔除掉?此法甚妙。臣以为,还可在邻里间分散居住,并利用‘连坐’法将旧户与新户牵连,也免得新来的不通民俗,难以融入其中。”

        “确实。不过张子漏了一点:那些头头们没了懦弱服管教的手下,相互之间必会内斗。义渠君左右倚重之人互相还要分个高低,把他们都从上峰手下调开,调到一处,二者势必分化对立。”芈姝边说边在竹简列‘章程’的那一列上添了庸芮两字,放在一旁,又翻出了第二卷来。

        “张子知道各地的义学吧?”

        张仪一愣。义学是近几年才在各地兴起的,与其说是义学倒不如说是藏书馆。书馆不小,初办时各家典籍都只有一套,穷酸的厉害。但是义学对贫寒学子免费开放,着实令人称赞。

        “张子有所不知,成形的义学如今已经不用再花费钱财了,自给自足之余还能有些额外的收入。”

        王后既然提及此事,想必这里面有王后的手笔。张子说:“王后的意思是……”

        “义学从初创到现在能自给自足并盈余给了我一点启发。迁丁不是一次就行的,我想沿途设立专用的酒楼旅馆,想办法把义学的法子套用进去,等两三年之后经营成功,迁丁也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义学里的书虽然可以免费读,但是,进去读书的都有一个专门的凭证,分为甲乙丙丁四等。开始时拿到的都是低等的凭证,这种每十天要接受学里安排,到附近的穷乡僻壤教孩子们认字。认字用的是义学里提供的统一的内容,讲课时允许讲历史故事甚至行军打仗,但是不可借机宣扬任何学术学说。违规者会被扣信誉。信誉这东西很重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升到丙等则可不必到偏僻地方讲书,而是为义学抄录一份书来抵偿。抄书能加深记忆,也节省时间,这种方式更得士子们喜欢。乙等的每三个月有一次听名师讲学的机会,或是馆里资助去四方馆长长见识。甲等的则每三十天就有一次机会。

        开始时候,这些钱都是义学出的。后来士子们抄录的书简多了,偶尔还有人爱随手写些注解,许多有钱但没有地位的商人都以购买义学流出的书简为荣。慢慢的义学也有了收入。不止如此,越来越多的小商户,甚至部分大户都愿意为义学捐款。望族和胄子,则进一步被孤立。

        张仪很早就注意到义学了。义学最初设立地点在咸阳周边,交通最便捷的地方。一开始只有两所。因为方式新颖,又有益于贫寒士子进学,所以也关注过一些。但是没想到,一眨眼的功夫,义学即得了民心,又发展壮大起来,隐隐的对氏族豪强产生压制。

        但是法子虽妙,却未必事事都能套用。张仪斟酌片刻,只说回去细想,并未开口应下。芈姝也明白治理国家非一日之功,两人将此事放在一边,转而说起摄政一事来。

        “事情宜缓不宜急,王后还请容臣回去同众位大臣们仔细商议。当务之急,是您如何顺利摄政。大臣之中,反对此事之人,不在少数哇!”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45/45628/26736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