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兵戎 > 隋朝往事

隋朝往事


隋朝的建立:

        北周宣帝时期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给杨坚为首的漢人將領夺取政权的机会。580年,周宣帝病死,继位的周静帝年仅八岁,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的杨坚,从而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相州(今河南安阳)、郧州(今湖北安陆)、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的总管曾先后举兵反对杨坚,都被杨坚所平定。581年,杨坚在消灭北周残余势力后,以“受禅”为名,废周静帝自立为隋文帝,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大興(今陝西西安)。

        统一中国:

        过程……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统一全国作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了吏治,发展了经济,大大增强了国力,同时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废除了后梁政权。采纳了高熲的策略:干扰陈国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

        待时机成熟后,隋文帝命令次子杨广为元帅、高熲协助,统一指挥灭陈战役。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颖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51.8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陈。十二月,隋军发起攻灭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杨素率舟师出巴东郡(治今重庆奉节东)顺江东下,与荆州刺史刘仁恩军相配合,一举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继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击破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东撤之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以西,为下游隋军主力进攻陈都建康(今南京),创造了有利形势。

        九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配合钳击建康,至行军总管宇文述军占据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隋军主力已完成对建康的包围。随后,贺若弼军与陈军主力激战于白土冈(今南京城东),陈军全线溃退。韩擒虎军首先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杨广入城后,令叔宝以手书招降上游陈军。吴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湘州(治今长沙)等地陈将拒降,二月间均为隋军击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冼夫人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抚岭南,杨广亦命陈叔宝致书冼夫人,劝其归隋。冼夫人以其孙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结束了东晋以来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大业。

        主要战役:

        狼尾滩之战

        白土岗之战

        歧亭、延州之战

        開皇之治:

        吏制改革……

        1、中央:五省六部制

        主条目:隋朝中央官员列表

        隋文帝代周之后,废除了北周的六官,综合汉魏官制,在中央设:

        三师:

        三公:

        五省:

        内史

        门下

        尚书:吏部、礼部、工部、兵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

        秘书

        内侍

        二台:御史、都水

        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两监:国子、将作

        三师、三公,品位崇尊,却并不主事,五省中的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内史省之内史令二人,门下省之纳言二人,尚书省之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均执宰相之职。内史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关,“事无不总”,重在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政务。

        六部长官为尚书。

        2、地方:州县制

        在地方吏治上,隋文帝撤销了郡一级建制,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了一些州县,裁减冗员,消除了过去权力层叠、机构过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节省了开支。

        地方官员的任命也作了改革: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不许用当地人,必须用外地人,从而防止了地方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实行科举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以前选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宫。隋炀帝时,又创立了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即分科举士之意。

        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府兵制度: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对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当时的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并不列入各州县户籍,其家属也随营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后,军人除仍保留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同时与其家属一起编入各州民户,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时从事生产;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

        编制《开皇律》

        北周时的律法有时鬆,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元年(581年)命高顽等人在北齐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更定法律,在开皇三年(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这就是《开皇律》。《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简化了律文,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隋朝灭亡:

        主条目:隋末民变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弒父夺位,即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杨广修大运河,沿岸建40余座行宫以便游览江南。杨广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又下令各地贡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征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此外他還為了宣揚國威,三次出兵高句麗,但三次都大敗而回,死伤逾百万。杨广的行为淘空了隋朝雄厚的国力,国内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爆发反抗隋朝的起义:[2]

        长白山首义——611年(大业七年)一月,王薄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起义。

        杨玄感反叛——613年,杨玄感于黎阳起兵,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

        瓦岗军起义——616年,瓦岗军首领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破距东都洛阳仅百余里的兴洛仓。由于李密具有较高领导才能,翟让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平,在兴洛仓附近筑洛口城,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随后,瓦岗军破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瓦岗军迅速发展为一支几十万人的起义大军。

        河北起义——616年,窦建德所领导的河北起义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

        江淮农民起义——617年,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转战淮南,占领了高邮,切断了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致使隋炀帝再也回不了中原。

        李渊起兵——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攻克长安,拥立杨侑为傀儡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

        在此形勢下,隋朝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当江都(江苏扬州)城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仍然在城内寻欢作乐。618年(武德元年),领导侍卫部队的司马德戡和贵族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了隋炀帝。长安杨侑禅位于唐朝。隋朝至此灭亡,前后历时37年。618年洛阳守将隋王世充立隋炀帝杨广太子杨昭的另外一个儿子杨侗为帝,年号皇泰。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废杨侗自立称帝。同年五月,王世充杀杨侗,亦谥为恭帝。隋统始绝。

        建筑工程:

        大运河

        主条目:京杭大运河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在统一过程中,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待全国统一后,为了将南方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北方,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最终形成以东都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公元605年,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此后的千余年时间内成为沟通中国南北方的重要纽带。但在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使得民怨沸腾,成为隋朝末年大起义的诱因之一。

        赵州桥:

        主条目:赵州桥

        建造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计者为李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

        经济:

        经济制度

        隋朝的经济制度基本继承了北周旧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以租庸调制为主体的服役制度。征收对象是均田农民。

        均田制

        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官署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为: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的数量和普通人民一样。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

        租调力役和庸绢进入赋税制度

        隋的租调,继承北周旧制,其中租调,原来每床绢一匹、绵八两、粟三斛,后改为绢二丈。炀帝更免妇人、部曲、妇婢之课,租调徭役按丁征收。为了确保赋役征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隋还进行了“大所貌阅”和“输籍之法”,确定户等将依附民转为国家编户,增加赋役收入。

        但隋在租调之外,把力役变成庸绢,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隋开皇三年,规定力役“减十二番,令岁役功不过三十日,不役者收庸”。这一规定是力役转为庸的开始。开皇十年又制人年五十免役收庸,对于五十岁以上的人,硬性规定改役为庸,庸乃逐渐成为赋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庸绢与力役相联属,又渐渐与力役相分离,才叫做庸。

        农业的发展

        隋朝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隋初,仅有359.9万多户,灭陈后得50万户,总计当时全国户数近410万,人口约3000万。到606年(大业二年),达到890.7万多户,4600多万口。在二十六七年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人口增加这样多,固然由于整理户籍,查出了不少隐漏数,但也不能否认人口迅速增长这一事实。人口的激增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批劳动力,使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还修复和改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在寿州(安徽寿县)修复的芍陂,灌溉农田达五千余顷。

        政治体制:

        隋文帝杨坚对原继承于北周的的政治体制做出了一些改革。在中央,废除了北周仿照《周礼》所创立的六官制度,改为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废除了位于郡和县之间的州一级地方行政建制。

        主条目:三省六部制

        主条目:隋朝行政区划

        军事、外交:

        西北方向

        隋初,突厥军队十分强大,时常侵扰内地,隋朝被迫修长城,重兵驻守。开皇二年(公元582年)5月突厥汗国动员四十万大军,杀入长城。开皇三年(583年4月),隋军八路大军北伐突厥汗国。不久,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两部内部各派也互相攻战。开皇十九年(599年),*突利可汗战败降隋。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从此突厥与隋的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吐谷浑位于现在的甘肃,青海之间的一个国家,都伏俟城(青海湖西十五里)。隋初经常入侵。开皇十六年(596年),光化公主嫁于吐谷浑可汗。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派军大败吐谷浑。在其地设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

        东北方向

        主条目:隋朝征高丽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为征服高句丽(都平壤),先后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大业八年(612年)、九年、十年先后对高句丽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作战。但四次战争隋朝均未取得完全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第一次更遭受惨败,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东南方向

        隋炀帝曾于大业三年(607年),派朱宽、何蛮前往流求(一说即现在的台湾,但亦有其它说法)。第二年,再次命朱宽前往。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稜、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

        帝王年表:

        隋朝君主与年号编辑庙号谥号姓名年号使用时间

        高祖文皇帝杨坚开皇581年-600年

        仁寿601年-604年

        世祖炀皇帝杨广大业604年-618年

        —恭皇帝杨侑义宁617年-618年

        与隋恭帝同时并立政权:

        ——杨浩

        (本为秦王)天寿618年

        —恭皇帝杨侗

        (本为越王)皇泰618年-619年

        起义名单:

        隋朝末年,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最乱的年代,很多人揭杆起义,为的就是吃口饭。但是一共有多少人起义呢?我们来统计一下,有不知之处请看客指正。

        1.首先是邹平人王薄,号称知世郎,在长白山揭杆起义。

        2.平原郡人刘霸道,在平原郡起义,响应者十多万人。

        3.漳南人孙安祖,在高鸡泊一带起义,他的队伍里有后来的窦建德。

        4.俞(地名不知道是那里)人张金称在河曲一带起义。

        5.莜(这几个字打不出来)人高士达在清河境内起义,窦建德因为孙安祖(被张金称杀)死,后来跟了他。看来先乱的是山东和东北。

        6.灵武人白瑜娑起义。

        7.济阳人孟海公据守周桥起来,拥有数万人。

        8.齐郡孟让起义。

        9.北海郭方预起义。

        10.平原郡郝孝德起义。

        11,河间府格谦起义。他的队伍里有高开道,后来他战死,高开道立。

        12.勃海郡孙宣雅起义。这些人都有数万到十万人不等,后来跟王薄后来合兵一起,被张须陀打败。他们活动的区域在山东附近。

        13.裴长才响应王薄起兵,二万人也被张须陀打败。这时候张须陀的部队里,有一个很厉害的年轻人非常勇敢,他就是年仅十四岁的罗士信,这时候秦叔宝也在张须陀的队伍里,但不是很厉害。

        14.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素的儿子)起兵造反,并且围攻东都洛阳。他的队伍里有谋士李密。此时的隋炀帝正带领一百万军队,围攻高丽。闻杨玄感兵变,急忙来师。

        15.战火漫延到了江东,余杭的刘元进起兵,一月之内聚众数万人。1

        6.吴郡人朱燮起兵响应。

        17.晋阳人管崇起兵造反。后来朱燮和管崇还有刘元进合兵一处,被江都总管王世充所败。

        18.章丘人杜伏威协同临济人辅公佑起兵造反,这一年杜伏威年仅16岁。

        19.下邳人苗海潮造反,后来与杜伏威合兵一处,听杜伏威管。

        20.海陵人赵破陈起兵造反,后来被杜伏威所杀。

        21.离石人刘苗王起兵造反,徒众达到数万人。

        22.汲郡人王德仁起兵造反,徒众数万人。

        23.齐郡人左孝友起兵造反,徒众达到十万人,后来被张须陀所败。

        24.涿郡人卢明月率十万徒众反,也被张须陀所灭。在打败卢明月的战斗中,秦叔宝才比较有名了。

        25.上谷人王须拔反,有徒众十数万人。

        26.左才相反,他的队伍里有李子通,后来左相才被杜伏威所灭,李子通跟随杜伏威,因为暗杀杜伏威未果,于是叛逃到海陵。

        27.李子通在海陵聚众反叛。

        28.城父的朱桀反,此人吃人肉,臭名昭著。

        29.绛郡人敬盘陀反,徒众数万。

        30.太原附近的甄翟儿反,此人比较奇怪,直接进攻太原,间接造成李渊后来镇守太原。

        31.冯翊人孙华起义,徒众数万人。

        32.韦城人翟让造反,他就是瓦岗寨的大当家。李密因为杨玄感失败,后来跟随翟让。

        33.外黄王当仁反。

        34.济阳王伯当反。

        35.韦城周文举反。

        36.雍丘李公逸反。这些人后来被李密说服,与翟让合兵一处。

        37.潘阳人操师乞起兵,它的队伍里有林士弘,后来操师乞战败,林士弘代他成为头领。

        38.幽州罗艺起兵,没有说反,但成为藩镇,不归隋帝支配了。他的儿子就是隋唐英雄传里的罗成。

        39.徐圆明占领东平起兵。

        40.鹰杨府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反,但他归顺突厥。他的队伍里有著名的将领宋金刚。

        41.另外在河南地区,还有很多起义将领。如济阴的房献伯。

        42.上谷的王君廓。

        43.长平的李士才。

        44.淮阳的魏六儿。

        45.淮阳的李德谦。

        46.谯郡的张迁。

        47.魏郡的李文相。

        48.谯郡的黑社和白社。

        49.济北的张青特。

        50.上洛的周比洮、胡驴贼。这些人后来因为李密势大,都跟随了李密。

        51.延安的梁师都也起兵反。

        52.蒲城人郭子和反。

        53.汾阴人薛举造反,他后来给李世民造成很大的问题,他的儿子就是骁勇的薛仁果。

        54.陇西人宗罗喉反。他后来跟随了薛举。

        55.岷山羌族人钟利俗也反,不过后来也跟随了薛举。薛举人数最多的时候,兵士将近三十万。

        56.太原的李渊起兵,打入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57.武威人李轨起兵,后来被李渊所败。

        58.关中孙华反,后来跟随了李渊。

        59.巴陵校尉董景珍起兵造反,拥护萧铣为首领。

        60.岭南的冯盎也不尊隋朝的号领,虽然没有明着造反。

        61.江南沈法兴起兵。

        62.庐江郡张善安反,后被林士弘所败。

        63.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帝,天下大乱。

        后来经过兼并,慢慢发展出几股大势力,等到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所杀,李世民打败薛举和李轨,然后出关的时候,基本上只有陕北的梁师都,大同以北的刘武周,河南王世充,幽州罗艺,河北窦建德,巴陵萧铣,贵州林士弘,江南杜伏威,江都李子通,华东沈法兴,岭南冯盎。后来洛阳一战,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山西一战打败刘武周,又平定了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阀,然后李靖说降了萧铣的部将,然后打败了萧铣,又打败了林士弘,于是杜伏威和冯盎投降。直到李世民登基,又打败了梁师都和突厥的联兵,天下归唐。

        历史事件:

        [编辑本段]

        隋帝系表

        1隋文帝杨坚(581-604)年号开皇仁寿

        2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号大业

        3隋恭帝杨侑(617-618)年号义宁(杨广孙,长子杨昭之子,战时留守长安,为李渊拥立)

        4隋泰帝杨侗(618-619)年号皇泰(杨广孙,长子杨昭之子,战时留守洛阳,为王世充拥立)

        [编辑本段]

        隋朝年表

        581年

        二月,隋王杨坚篡夺北周帝国帝位,隋帝国建立,是为隋文帝。封长子杨勇为太子,皇子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蜀王、杨谅为汉王。

        582年

        五月,突厥汗国动员五位可汗、四十万大军,杀入长城。

        六月,隋帝杨坚命大臣高颎等在旧长安城旁兴建新都,命名为大兴。

        十二月,突厥汗国大军大掠河西走廊诸郡

        583年

        三月,隋帝国正式迁都大兴城(今西安市)。

        四月,隋帝国八路大军北伐突厥汗国,在白道川击败突厥沙钵略可汗。

        隋帝杨坚撤销「郡」建制,保留「州」建制。从此地方三级政府变为二级政府。

        584年

        正月,隋帝国属国后南梁帝国皇帝萧岿朝见隋帝杨坚。

        六月,隋帝杨坚兴建广通渠运河。

        突厥沙钵略可汗与隋帝国和解。

        585年

        突厥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突厥汗国。

        隋帝杨坚建立「义仓」。

        隋帝杨坚修筑长城(隋长城,自宁夏灵武至山西朔县。)

        587年

        四月,隋帝国在广陵修筑山阳运河(邗沟)。

        八月,隋帝杨坚征召后南梁帝萧琮至长安朝见。萧琮叔父萧岩率众投奔陈帝国。杨坚下令废除后南梁帝国,南梁帝国结束(502-587)。

        588年

        十月,隋帝杨坚动员九十名大将,大军五十一万八千人,晋王杨广为元帅,准备总攻陈帝国。

        589年

        正月,隋帝国对陈帝国展开总攻击,隋大将贺若弼、韩擒虎攻陷建康,俘虏陈后主陈叔宝。

        二月,隋帝国大军扫荡江南故陈帝国残余势力。江南、岭南诸州郡归降隋帝国,陈帝国灭亡。北朝并吞南朝,南北朝时期结束,隋帝杨坚统一中国。

        590年

        江南人民因不习惯隋王朝统治,纷纷起兵反抗隋政府

        十一月,隋帝杨坚派杨素为元帅,讨平江南民变。岭南民变,隋大将裴矩平定之。

        592年

        隋文帝杨坚任杨素、高颎为宰相。

        593年

        隋帝杨坚兴建仁寿宫。

        595年

        仁寿宫落成。

        597年

        二月,隋大将史万岁平定南宁州(云南地区),云南地区并入隋王朝版图,但不久又脱离隋王朝。

        598年

        高句丽王国攻击辽西,隋杨谅等三十万大军准备讨伐高句丽王国。

        六月,隋军讨伐高句丽失利,撤军。高句丽与隋王朝和解。南宁州(云南地区)蛮夷首领爨翫反叛隋王朝。

        599年

        二月,隋王朝三路大军北伐突厥,杨素、高颎等大败突厥军。

        十月,隋帝杨坚策封突厥启民可汗,其部众移居河套。

        十二月,隋王朝再攻击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大乱。

        600年

        四月,突厥攻击中国边塞,隋晋王杨广、汉王杨谅、大将杨素、史万岁等率军迎击,击败突厥军。

        六月,秦王杨俊病逝。

        十月,隋帝杨坚废太子杨勇,杀大将史万岁。

        十一月,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601年

        突厥步迦可汗率军入侵中国,击败隋军。

        602年

        隋大将杨素北攻突厥,击败突厥军。八月,隋独孤皇后逝

        世。十二月,杨广、杨素诬陷蜀王杨秀,隋帝杨坚废杨秀。

        603年

        突厥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汗国。

        604年

        正月,隋帝杨坚至仁寿宫避暑。

        四月,杨坚生病。

        七月,杨广谋杀杨坚,继位是为隋炀帝。杀前太子杨勇。

        八月,汉王杨谅起兵反抗杨广,杨谅兵败被擒,囚禁而死。

        十一月,隋帝杨广兴建东京洛阳新城。

        605年

        二月,杨素为宰相。三月,兴建通济渠运河,自大兴至扬州,建行宫四十余座。

        四月,中国隋王朝大将刘方讨伐林邑王国(占婆,越南南部),攻陷其首都。

        八月,隋帝杨广出巡,第一次下江都(扬州)。

        606年

        七月,杨素逝世。隋政府兴建「洛口仓」。

        607年

        *启民可汗来中国朝见。四月,州级政府改称郡级政府,但仍为二级地方政府制。隋帝杨广大改官名。四月,杨广第一次北巡至涿郡(北京)。隋帝杨广派裴矩经略西域。

        608年

        正月,隋政府兴建永济渠运河。

        四月,日本圣德太子遣使朝见,国书云:「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隋书》记为“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天子”),隋炀帝杨广大不高兴。

        杨广第二次北巡,至五原郡巡视长城。

        七月,再度修筑长城。隋大将宇文述攻击吐谷浑汗国,隋军攻击伊吾王国(新疆哈密),并入版图,设立伊吾郡。

        609年

        三月,隋帝杨广西巡,重击吐谷浑汗国,并吞之。青海地区并入隋王朝版图。六月,设立鄯善、西海、且末、河源四郡。隋王朝疆域到达极盛。

        610年

        隋帝杨广派张镇周、陈棱等率军征讨流求(台湾),俘虏一万余人。杨广下诏兴建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611年

        隋帝杨广欲使高句丽王朝见,不成。二月,下令讨伐高句丽王国(第一次征高丽),征调军队民夫,人民苦不堪言。山东地区开始发生民变,窦建德起兵。杨广第三次北巡至涿郡。

        612年

        正月,隋王朝大军110万集结涿郡(北京),开始对高句丽王国发动总攻。

        六月,隋帝杨广包围辽东城,无法攻下。七月,陆军宇文述于渡河时被高句丽军击溃,海军来护儿攻击平壤,也被击溃。隋军损失惨重。

        613年

        正月,隋帝杨广再次召集全国军队于涿郡,再度攻击高句丽(第二次征高丽)攻击辽东城,失败。

        六月,杨玄感黎阳兵变,攻击东都洛阳。隋王朝东征军撤退。政府军反击,杨玄感兵败自杀。

        本年之后,全国各地民变纷纷而起。

        614年

        二月,隋帝杨广三度召集军队,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王国。高句丽王高元遣使归降。

        615年

        八月,杨广四度北巡,突厥大军包围杨广于雁门郡,隋帝杨广哭到眼肿。九月,突厥解除包围,杨广南返。

        616年

        七月,隋帝杨广三次下江都,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此杨广一去不返。遍地民变,全国大乱。

        617年

        正月,变民首领窦建德割据河北,自称长乐王。

        二月,梁师都割据朔方郡,结援*汗国。梁师都攻陷陕北诸郡,称梁帝。变民首领刘武周割据山西北部。李密起兵攻陷洛口仓,称魏公,割据河南诸郡。猛攻隋东都洛阳。

        四月,薛举占领陇西地区,称西秦霸王,不久又称秦帝。

        五月,隋政府军击破李密军。六月,李密再度击破隋政府军。

        七月,唐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南下。十月,占据西都大兴城。凉王李轨占领河西走廊。

        九月,王世充与李密洛口对峙。

        十月,萧铣占领江陵地区,称梁王。

        十一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侗继位称帝(三任),是为西都恭帝。

        十二月,秦帝薛举子薛仁杲攻击隋西京政府(李渊),被李世民击败。隋西京政府将领李孝恭率军进入四川,招降四川诸郡,四川完全纳入隋西京政府(李渊)版图。

        618年

        三月,江都政变。隋禁卫军将领宇文化及等杀隋帝杨广。宇文化及立秦王杨浩继任皇帝(四任),率军北返。梁王萧铣于江陵称帝,拥有两湖地区。

        五月,隋王朝西京政府皇帝杨侗让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是为唐高祖。

        五月,隋东都政府拥立越王杨侗继位为皇帝。(五任)

        六月,秦帝薛举攻唐泾州,秦王李世民迎战。

        八月,秦帝薛举死,子薛仁杲继位。

        九月,王世充击败李密军。李密投奔唐政府。王世充掌握东都政府。宇文化及至魏县毒死皇帝杨浩,称许帝。

        十一月,凉王李轨称帝。唐秦王李世民击灭秦帝薛仁杲。李密部将徐世绩投效唐政府。长乐王窦建德改称夏王,拥有河北地区。十二月,窦建德军攻幽州。李密叛唐政府,为唐军所杀。

        619年

        隋王朝东都政府太尉王世充掌握大权。唐王朝政府开始制订「租、庸、调」法。夏王窦建德擒杀许帝宇文化及。

        三月,隋东都政府王世充任相国,封郑王。

        四月,定杨天子刘武周攻击唐政府晋阳留守齐王李元吉。郑王王世充夺取隋王朝东都政府(杨侗)政权,称郑帝。隋王朝正式结束。隋王朝残余军队及郡县皆归降唐王朝政府。

        隋朝大姓:

        这个现在看起来并不太大的古村落,在历史上曾跟徽州诸多望族颇有关联,篁墩就像是一个绳结一样,将很多新安氏族系在这里。这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篁墩当年的繁荣处于南北朝以及隋朝时期,这个时期,恰巧中原居民大批向南迁徙。徽州在历史上有过三次比较大的移民浪潮,最大的一次,就是南北朝时期。徽州望族程、朱、江、胡、吴等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北方迁入的。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但南方的富庶,肥沃的土地以及宜人的气候,也是吸引他们迁居的重要原因。当年迁徙徽州的各个望族,在沿着新安江深入到屯溪盆地之后,会先到篁墩歇一下脚,盘整一下,然后再到其他地方安居下来。篁墩就像路途之中的凉亭一样,招摇在徽州的风雨之中。

        徽州历来就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说法,所谓八大姓,是指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倘若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和孙诸姓,则称为新安十五姓了。新安各姓中,程氏位列于《新安大族志》之首,“新安程氏,自篁墩始”。根据程氏宗谱的记载,两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程元潭起兵镇守新安,遂为当地太守,也由此,程元潭被后人尊为新安程氏的始祖。程元潭病逝徽州之后,其子孙即以徽州为家。到了200年后的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起兵叛乱,程元潭的后人程灵洗又从徽州起兵,后来被梁元帝萧绎任命为新安太守,并封“忠壮公”。在此之后,程氏家族一直居住在篁墩,一直到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时,篁墩为唐朝部将所占领,程氏族人纷纷四散逃命。动乱结束之后,一支程姓才摸摸索索重新回到篁墩,并在这里建立了程氏宗祠。

        程氏家族,族长程合,他是徽州刺史。程合的大儿子程远是新安城的折冲都尉。

        篁墩的地位重要,还在于这个弹丸小村跟纵横历史上千年的“程朱理学”有着紧密的关系。村里现有一座题为“程朱阙里”牌坊,巍峨壮观。之所以题为“程朱阙里”,那是因为篁墩曾经是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老家。关于这一点,曾有着详详细细的考察过程,在这里不妨原原本本地追溯一下。

        富有的隋朝:

        隋文帝杨坚坐定江山后,定都长安。开皇二年(582),他下令在旧都城之外修筑新都城。因为杨坚早期被封为大兴公,所以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大兴城的兴建,不是在旧的基础上扩建,而是在短时间内按周密规划兴建的崭新城市。全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个部分组成。宫城(皇帝一家居住地)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东西长*****米,南北宽1492米。中部是大兴宫,由几十座殿台楼阁组成,是皇帝起居、听政的地方;东部为东宫,太子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西部为掖庭宫,安置宫女学习的地方。皇城(军政机构所在地)在宫城南面,东西长与宫城相同,*****米,南北宽*****米。城中南北七条街,东西五条街。郭城(生活区和商市)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全城总面积达84.1平方公里。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第一城!(明清北京城60.2平方公里唐朝洛阳45.2平方公里;明南京城43平方公里)。

        大兴城的街道的宽度也是罕见的,通向城门的街道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是介于宫城和皇城之间的横街220米;位于中轴线上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150米;不通城门的街道也在42—68米。现在中国最宽的北京长安街,路面宽度也只有80米。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一个发达的交通网络,每条大街的两侧都开有排水沟,街道两旁植有榆树和槐树,风光旖ni,景色宜人。

        令人意想不不到的是,这么一座工程浩大,设计科学,功能完善的城池,从兴建到迁入使用,前后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其建设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就是在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只能望其项背!在规划设计中,地形、水源、交通、军事防御、环境美化、市场供需的配套以及作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功能等因素考虑得十分周密,因此,大兴城的兴建,标志着当时中国经济和科学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隋文帝杨坚执政期间,采取均田制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隋朝府库中积聚了数量庞大的粟帛。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唐朝贞观11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时间过去55年,隋朝遗留下来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可见,隋朝才是经济最富裕的朝代,唐朝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强大,民族关系最密切,对外交往最频繁的朝代而已。从以济上看,唐朝比隋朝差远了。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以物质文明的光辉著称于世。奇巧的工艺,精美的器物,伟大的建筑,特别是其流溢丰厚的财富,不仅引起人们的向往,也曾经被统治者用来向周边少数族炫耀国威,公元670年,隋炀帝曾令宇文恺在榆林作大帐,帐下能坐几千人。突厥、奚等部落酋长到帐下观看散乐、品尝大宴之后又惊又喜,争着贡献牛羊马匹以示敬意。第二年,隋炀帝又在洛阳置百戏场,供西域人观看。戏场周围五千步,奏乐人多至一万八千,声闻数十里,灯火照耀如同白昼。为了夸耀富饶,在同西域人做交易的丰都市盛饰市容,街道上的树木都用帛缠绕。到了宋代的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统治者分别以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和每年贡纳银、绢各二十五万为代价,用文明财富向辽、金换取一时之安。

        将中国的富裕向外人炫耀,目的是为了稳定边疆,本也无可厚非。只是隋炀帝走得太远了些。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

        大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高句丽曾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文帝很不满。596年,在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军事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骚扰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平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平阳王联合先发制人攻击隋在河北的军事驻地。

        第一次战争(598年)

        598年,隋文帝派他小儿子杨谅协高和大将周罗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

        杨谅的军队去时正赶高句丽的雨季。大雨使杨谅的军队前行和物资供应变得艰难。高句丽的频频袭击使杨谅的军队损失惨重。感到无法攻克高句丽,杨谅决定与周罗的海军会合。

        周罗的海军同时也是困难从从。虽然隋的海军尽可能地靠着海岸前行,但海上的大浪使许多船只颠覆。隋的海军一抛锚休息,高句丽的先遣部队就会出现进行袭击。周罗和姜以式的5万高句丽海军在渤海交锋。由于周罗先前已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大败于高句丽。

        史称这次战役中,隋军损失90%。而与隋相比,高句丽军队伤亡很少。杨谅别无办法,只好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适时罢兵。

        第二次战争(612年)

        先期准备

        604年,隋炀帝弑父登基后,大修京杭大运河,将中国北部的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的南方连接起来。这使得跨地区大规模运送军队成为可能。不过京杭大运河的兴建使得百万计的劳工伤逝性命,劳民伤财对隋的统治也留下祸根。

        611年,大运河建成后,隋炀帝开始募集军队。募集的军队被集中在现在的北京。据《隋书》记载,此次募集耗时数年,规模前所未有。一共动员了大约113万的作战部队。负责后勤和运输的人员还要远高于这个数字。整个军队的总数说法不一,估计在300万到500万之间。612年,隋的大军开始出发。由于人数巨大,全部部队用了40天才出发完毕。行进的部队排成的队绵延400公里。

        满洲之战

        598年的战争,高句丽得到一些缓冲地域。由于这些地域不适于和隋这么大规模的军队进行面对面的交锋,高句丽平阳王于是将军队撤到辽河一带。天时地利,那年,辽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开始解冻了。当隋炀帝到达的时候,辽河水已全部融化。隋炀帝毫不气馁下令在辽河上修建了3座桥梁。不过隋炀帝所修的桥还没修到对岸,高句丽就对隋发动了进攻,并有效地击退了隋炀帝的第一次进攻。不过隋炀帝最终将桥修好,隋朝军队过桥包围了高句丽的城堡。

        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朝军队在战场上很被动。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这就延误了军情。高句丽的军队也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隋炀帝没拿下一个高句丽城堡。于是,隋炀帝感到需要改变策略。

        平壤之战

        隋炀帝的新战略是在与高句丽在满洲周旋的同时,派海陆军攻打高句丽的首都平壤。30多万陆军和20万海军构成的先遣队就这样出发了。

        隋的海军先于陆军到达了大同江。发现隋的陆军没有到达,平阳王派出了一小批军队与入侵的隋朝军队交战。简短的交锋后,高句丽的军队假装被击败并向城里撤退。隋朝军队将领以为立功的大好时机已到来,带领10万军队开始攻平壤。

        当隋朝军队来到平壤的外围城堡时,发现大门敞开,墙上也无人把守。进入城堡后,发现地上放着钱财和武器。为了谨慎起见,隋朝军队将领下令,禁止掠夺。当隋朝军队来到一个寺庙后,遭到了高句丽的伏击。不过高句丽的军队并没有取胜,然后就撤逃了。这次隋朝军队将领真的以为高句丽不行了,于是开始掠夺外围城堡。

        正当隋朝军队掠夺之时,一支由几千人组成的高句丽先遣部队对隋朝军队进行了伏击。毫无防备的隋朝军队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并开始向海边撤退。10万隋朝军队仅有几千人成功推出。第一次单独行动失败后,隋朝军队的将领决定等隋朝部队的陆军到达后再围攻平壤。

        然而,隋炀帝派出的陆军在路上也出了问题。在隋国内行军,隋朝军队后勤很有保障。但一旦进入高句丽的国土,隋朝军队的后勤供应就会遭到高句丽的伏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炀帝下令每个士兵都要自己携带食物。这样就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负担。许多士兵为了减负,仍下的所带的食物。等隋朝军队到达鸭绿江后,物资已严重缺乏。

        在鸭绿江和平壤之间有一条青川江,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筑堤坝蓄水。当隋朝军队到达清川江时,江水很浅。于是隋朝军队便涉水过江。正当隋朝军队过江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数千隋朝军队被淹死。乙支文德随后率领高句丽军队向入侵的隋朝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隋炀帝派出的30多万陆军仅有2700人返回。

        第三次战争(613年)

        613年,隋炀帝再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这次又无功而返。在隋炀帝不在之时,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谋反。担心两面受敌,隋炀帝被迫撤退回国镇压杨玄感的起义。

        第四次战争(614年)

        在平息了杨玄感的起义后,隋炀帝614年再次攻高句丽。虽然隋炀帝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句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朝军队供给线的切断,隋炀帝始终不能拿下辽河。高句丽平阳王见势,主动请和以期待结束旷日持久的使双方精疲力尽的战争。平阳王将在杨玄感起义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交还给隋炀帝。感到无法战胜高句丽,并担心国内日益增长的内乱。隋炀帝接受了平阳王的建议并撤军。

        后续

        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隋朝数百万人丧生,引起隋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最后一次攻高句丽后,隋朝全国范围内爆发起义。隋炀帝被迫迁都到扬州。但起义已失去了控制。

        隋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使隋朝国力锐减,而且使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朝的农民,军队,地主和幕僚们都纷纷起义造反。最终,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大将发动兵变,杀死了隋炀帝。618年,隋朝灭亡。

        不过隋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也严重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668年,在唐和新罗的联合攻击下,高句丽最终灭亡。

        ;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5/15968/82837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