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前辈的人生 > 第2章 父亲一生经历 一、家庭变故

第2章 父亲一生经历 一、家庭变故


一、家庭变故

        老太太29岁就失去了丈夫,靠自己顽强拼搏艰苦努力,带着四个孩子,把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小家庭,治理成一个有良田二百多亩,房屋二十多间,儿孙满堂的大家庭。

        到1937年,全家展到了二十四口人,老太太有了三方儿媳,十个孙子,三个孙女,两个孙媳妇,一个重孙子。

        家庭成员的组成是这样的;上回书中交待,1924年老祖宗去世。现在家中人员是:老太太、爷爷奶奶,二爷爷二奶奶、老爷爷老奶奶,姑奶奶已出嫁,爷爷奶奶生下四个儿子;长子李景耀、次子李景云、三子李景文(我的父亲)四子李景祥。二爷爷二奶奶生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李景瑞、次子李景龙、三子李景芳,两个女儿不知名字。老爷爷老奶奶生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李景志、次子李景山、三子李景春、一个女儿不知名字。当年我大爷李景耀也娶上了媳妇,193o年生了个女儿名叫带子,二大爷李景云也结了婚,在1932年生了个儿子名李治国。全家已是四世同堂。小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李景文1914年农历9  月19日出生。当时我们李家没有文化人,奶奶就用从娘家带来的私房钱,在父亲九岁那年让他上学,念了三年零一冬的私塾。父亲自幼就聪明伶俐,智慧过人。虽然念书时间短,但写文章算账样样精通,毛笔字写得好,算盘打得好,私塾先生非常喜欢他。但因家庭困难,14岁的上半年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那时农民种地也打不多少粮,父亲就觉得靠农业也脱离不了贫困的生活。16岁那年就独自一人去凌源的一个买卖家当学徒。站过栏柜,打过糕点。父亲有文化,心又灵,学的东西又快,买卖家的大掌柜非常喜欢他。但那个社会的剥削阶级的人总舍不得给工人多开工钱,工资很低,父亲在那干了三年就不干了。

        当年我爷爷和二爷爷,老爷爷哥三个都在一起过日子,全家二十多口人,在平常没有什么事的时候还能靠种地养家糊口,但有个天灾病业就维持不了生活了。父亲2o岁那年和我前一位母亲赵凤贤结婚,我那位母亲的娘家是占巴营子村,广福营子的。婚后三年那位母亲在月子得病去世,生了个女儿也没有活。父亲受到很大的打击。

        在那个社会,普通农民家过日子太难了,伪政府的苛捐杂税,地方土匪的欺凌和抢掠,地主老财的欺负,总的讲日子过得很艰难。

        1937年的春天,四叔李景瑞,五叔李景志都已订婚,我父亲李景文也和我母亲魏淑珍订了婚。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四叔和五叔哥两个同一天结婚,我父亲和我母亲是1938年春天结的婚。

        单说四叔和五叔结婚那天,亲戚朋友都前来祝贺,又顾了两班喇叭匠子,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到了良辰,两对新人都到天地牌位(在正房正门左侧有一天地牌位)前拜堂。我四叔李景瑞身材比较矮,但娶得四婶身材比较高,长得也好看。五叔李景志身材比较高,但娶的五婶是八肯中乡西沟村财主陈老五的姑娘,长得比较俊,但身材比较矮小。(那个年代年青人订亲都是父母包办,不到结婚那天,男女双方互相都不知长的啥样)拜堂时五叔才现自己的妻子个小。从心里就不太喜欢五婶,所以从结婚那天起就和五婶不对劲,总是不高兴,整天对五婶没有好脸色,而且经常生气。

        自古道,‘天遭有雨,人遭有祸,’到了1939年的正月初六。五叔早晨起床时也没有在意,等到老奶奶把早饭都做熟了也不见五婶起床。老奶奶让五叔去叫,五叔没好气的说:“爱起不起咱们吃饭,她不吃拉倒。”老奶奶看儿子不去,便亲自走到儿媳房间,看见儿媳还躺在炕上一动不动,就叫了两声,还不见媳妇动弹。便上前推了推,五婶也没反映,也不说话,也不睁眼,这下可吓坏了一家人,便连推带叫的招呼起来。我奶奶和我母亲听见五叔房间中不是好喊,急忙跑了过去,见老奶奶连声招呼:“老五媳妇!老五媳妇!”但五婶就像死过去一样,一动不动,我母亲上前拽过五婶的胳膊摸了摸脉,还在微弱的跳动着,摸一摸鼻子还在喘气,就是什么也不知,胳膊放哪在哪。全家人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我父亲和我四叔急忙到五婶的娘家报信。五婶的娘家爹陈老五是个私医,家中开着药铺。听见父亲说他女儿得了病,不会说话,一动不动,不懂人事。便随口说道:“我早就知道她们两口子不对劲,准是又生气喝了毒药,去药房拿一副倒药,马上回去给她灌上,我们随后就到。”父亲和四叔到他们药房拿上倒药,一路小跑,回到家中,把药煎好后,几个人七手八脚的给五婶灌上,五婶也没有吐,还是人事不醒。有人又出了主意说让用沙子培,就把毒解啦。这就到河沟内抬来沙子,给五婶培在身上。折腾了一天五婶还是去世啦。这一下可不得了了,因为西沟陈家是大财主,有钱有势,大小人等来了一百多口,到在我们家中,非打就砸,上房在房顶上压上烧纸,抱一些烧纸和柴在院中点着,一时火光冲天,大哭小叫。把我们家折腾的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我父亲见这样下去还得了,马上托人说和。五婶的姥姥家也是老太太的娘家人,父亲就跑到上营子李家找了两位有面子的人出面说和。这样一来,本村的父老乡亲,上营子李家和西沟陈家总计3oo余口,在我们家大吃大喝,杀猪宰羊,又请来三班失亡会,折腾了七天七夜,老陈家才答应把五婶出殡下葬。下葬时还得扎一处阴宅,父亲也只得满口答应。我父亲又亲自跑到一肯中去买。因为是急用,扎才匠也漫天要价,就扎阴宅就花去小米两石。一切都满足陈家的要求,才被允许把五婶安葬。安葬五婶的棺材是四、五、六寸的,出殡时必须是三十二杠(就是三十二个人来抬)。把五婶抬到坟地,安葬完毕,西沟陈家那一百多口人便直接回西沟去了,父亲请他们到我家吃完饭再走,因为家中都把饭准备好啦,怎么说他们也不肯,便愤然离去。父亲见状也不便强留,便领着一杆人等回到家中,侍候亲朋好友吃完午饭,等亲朋好友散去,家中的爷爷,二爷爷等都坐在一起。父亲对大家说道:“我看西沟陈家今天的表现,中午又没来吃饭,这事肯定还不算完,我们也得有所准备。”当时是二爷爷当家。因为老太太年岁已高,爷爷有时在大明(奶奶在娘家有块地由爷爷奶奶去耕种)所以家里的大事小情就二爷爷管理着。可这次摊上五婶突然死亡这种大事,二爷爷和全家人都束手无策。在这危难之际,父亲站了出来,自己和陈家周旋,又托人说和,又张罗这那,东跑西颠,总算平息了这场灾难。

        二爷爷听父亲这么一说,觉得有些道理,便对大家说:“我看老三说的对,(父亲兄弟十人排行老三)陈家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还会再来找后账。咱们这个家经这么一折腾已不成样子啦,有些事情我也解决不了,我看从今天起,这个家就让老三当吧,早我就看老三有出息,通过这次事,更能说明他有才能,这个家说啥我也不当了,就这么定了吧。”父亲说:“那可不行,这个家还是二叔您来当,有些事情我帮您办就是了。”二爷爷说啥也不当这个家了,非让父亲来当家。

        有钱的家好当,五婶一死,陈家这么一折腾,把好好的家折腾穷了,拉了不少外债,这个家怎么当啊。可全家人都一致同意让父亲来当这个穷家。

        父亲也考虑到了,什么当家不当家,根据家里这种实际情况,以后的事情都得自己出面解决,还能依靠谁呀。

        从那天起,父亲先处理五婶葬后的善后事宜,被陈家砸烂的东西该修的修,该烧的烧,该扔的扔。有些应用的被砸烂了,就又买的买,没有钱没有粮,就东取西借,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个破碎的家恢复正常,父亲说那时借的外债连钱带粮合成小米就是二十多石(每石十斗,一斗十升,一石小米大概一千斤左右)。

        父亲刚把这个家恢复的有点样子,果然不出父亲所料。五婶娘家爹陈老五托人捎话过来,说他妻子受女儿惨死的打击,得了一场重病,花了不少钱,许让我们赔付,折合成小米要四石米,如果给了还在罢了,如不给就要上告,和我们打官司。

        父亲接手当这个穷家,要钱没钱,要粮没粮,陈家又这样苦苦相逼,怎么办,左思右想想起五婶死时,陈家那么折腾,就是这次答应给他们这四石米,以后陈家还不知再出什么妖蛾子,什么坏主意,就不如这次起就回绝他们,看他们到底想咋样。想到这些,就对来人说:“西沟陈家那么有钱有势,还在乎几石小米吗?你也不是不知,老五媳妇的死,都把我们折腾穷了,借了不少的外债,现在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啦,哪还有粮给他们啊,请您回去和陈家好好说说,让他们高抬贵手,放过我们吧。”又好酒好菜招待来人。来人吃饱喝足,便下地走了。

        送走来人,父亲心想,这次没有答应陈家的无礼要求,陈家肯定不会罢休,得有个心理准备,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真不出父亲所料,五婶的娘家爹听来人说父亲没答应他要粮食的要求,心中怨恨。因为西沟陈家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在我们家西南方向居住,和我们家相隔不足两公里。他家有钱有势,据说他们在沈阳有大买卖,家中有田地几千亩。三等院子,四门斗小瓦房,院墙用泥土垛成一米多宽,四米多高,墙顶顿着墙头帽。整个院子足有十几亩地。院子四角盖着炮楼,每个炮楼上都有炮手,枪眼中架着长枪。陈老五的弟弟陈老九念书念到大学,毕业后给日本军当了翻译,成了汉奸。就是这样的一个陈家,在当地可算一霸,没人敢惹。在当地也是说一不二。想整谁就整谁,贫民百姓是敢怒不敢言。陈老五一听说父亲不答应,大怒,第二天骑上他的那匹走马,到小城子警察署找他一个朋友密谋,怎样整治我父亲这一家。并且找人放出话来,说一定要把他女儿的死,让我们李家加倍偿还。

        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吃惊。就和爷爷,二爷爷,老爷爷等商议解决办法。但几位老实忠厚的老人和兄弟们都一筹莫展,唉声叹气,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老太太听说啦,也走过来,对父亲说:“老三啊,你快想想办法吧,不然我们都活不下去了。”说着便老泪横流。父亲见状,慌忙上前劝道:“奶奶不必着急,我来想办法就是了”说罢,便把老太太搀到她的屋内。父亲见几位爷爷和叔叔大爷都没有什么办法,就对他们说:“你们也不要着急,急也没用,家里的活计你们干好就行了,这件事就让我来想办法解决吧。”

        我的母亲是大城子的娘家,我的舅舅在小城子警察署当警察,父亲想来想去,觉得只能去找舅舅了。

        第二天一早,父亲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妥当,就亲自走着到小城子警察署找舅舅。因为舅舅就是个小警察,也没什么权力。见父亲找他解决此事,也觉得很为难。他想了想对父亲说:“这件事我也解决不了,不过我们署长曾在我们家住过房,我和他还有些交情,我去找他问一问,但他今天没有来,明天他来了我和他说说看,他要是管,这事就好办,如果他不管,我看这事就不好办了。”父亲觉得就这么空口和署长说,不一定给管,就从衣服兜里掏出些钱来,给舅舅放在桌上,让舅舅买点东西给署长,又详细的把五婶的死和死后老陈家怎么折腾李家,把李家折腾得借了多少外债,老陈家还不依不饶的经过说了一遍。舅舅听后也非常生气,觉得这老陈家做事做的也太过分了。便对父亲说:“你放心吧,这事我一定尽力给你想办法,让署长给你们解决。”父亲听了便千恩万谢的说了不少客气话,这才辞别舅舅回到家中。

        第二天,舅舅见警察署长上班了,就去见署长,就把父亲说的,因五婶的死亡,西沟陈家怎么折腾李家,陈家又找人告状的事说给署长听,并把父亲给钱买的东西送给了署长。署长听舅舅这么一说,也觉得这陈家做事太过分,便答应舅舅问一问看陈家找的是谁。

        陈老五找的是警察署的一个小官员,当属长问到他此事的时候,他看是署长要管此事,觉得这李家和署长肯定有什么亲属关系,也不好再偏向陈家。便对署长说:“我倒知道此事,但我并没答应给陈家管。”署长又说:“我看这事不能再折腾李家了,我听说都把李家折腾穷了,借了不少外债,现在一家二十几口人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也就行了,再说他的女儿说不定是怎么死的,有可能是得了急病死的。我看你就不要管了。”那个小头目急忙点头答应。

        又过了几天陈老五又去小城子找那个小头目。小头目对陈老五说:“这个事我不好管了,警察署长插手了,警察署长和李家可能是亲属。我看你在这是告不成了,你要告就到平泉去告吧。”陈老五一听这李家和署长是亲属,就是到平泉去告也未必能赢。再说平泉路途遥远,又没有认识人,这才作罢。

        老陈家的事平息后全家老老少少都松了口气,左邻右舍也觉得父亲年纪轻轻的,把当地有名的大财主找茬的事都给摆平了,都对父亲刮目相看。

        平息了陈家的事,父亲就和我三位爷爷,几个叔叔大爷齐心协力的奋斗着。

        但是,褔不双至,祸不单行。这一年刚刚收完秋,老太太又病倒了。老太太毕竟是75岁高龄,又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吃苦受累。正月又死了五孙媳妇,陈家又打又砸,老太太再也经受不住了,就一病不起。父亲多方请医用药,但都不见好转。老太太在病床上躺了半年。于194o年的三月与世长辞,享年76岁。

        老太太去世了,老太太娘家来了很多人,父亲的二舅爷李天增对我爷爷说:“大外甥,你妈29岁守寡,拉扯你们几个,一辈子不容易啊,现在老啦,得好好送一下呀!”我爷爷老实忠厚,又觉得他二舅说的有道理,随口就答应了。就叫父亲张罗此事,爷爷不当家,对家里的情况了解不清。但父亲知道,全家二十多口人吃饭的问题都难以解决,欠下这么多外债,怎么张罗啊。但爷爷都答应了,也不好回绝。就东取西借。当时家中虽然贫穷,但亲朋好友都信任父亲,都上赶着借给我们。父亲又派人到瓦房赊来二十领炕席,搭了一个好大的灵棚。又赊来两口肥猪,又借来一石小米。老太太娘家大人孩子就来了近百人,再加上东邻西舍,亲朋好友总计近二百人。又请了两班失亡会,吹吹打打,大吃大喝支应了三天,才安葬了老太太。

        这样家里就债台高筑。爷爷和他两个兄弟就无法在一起生活下去,就商量着分开过。父亲把一年来的账本拿出来,借哪个亲属多少钱,那个朋友多少米,都记得清清楚楚。按当时的粮价,把钱都合成米,总计欠外债二十四石七斗小米。按三份分,每家分八石多米的外债,父亲说:“你们两家每家分八石米的外债,剩下的八石七斗米外债由我承担。”箱箱柜柜先记着二爷爷,老爷爷他们两家挑,剩下的父亲再要。房子和房身,二爷爷要前院的东西两院,老爷爷要西院和场院,我们要老院。分家时土地总计是21o多亩,长条子地,头节地等平整的土地先让二爷爷和老爷爷挑,南洼子二十二亩薄地,南北垄又顺水谁都不愿要,父亲就自己留下,东洼的地倒是平整,但离家太远,又挨着石柱子洼,梁东,哪年庄稼熟了,都得没黑带白的看着,那有时还丢。二爷爷和老爷爷他们也不愿要,父亲说了:“你们不必多想,你们想要那块地就要哪块地,剩下的地我再要。”就这样好一点的地让给二爷爷,老爷爷,剩下的地是父亲这家的。就这样,就把一个有2o多口人的大家庭分成了三家。现在还存分家单在45页。

        (本章完)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05/105389/4793945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