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我本快乐 > 五十五章 真水无香,大爱无痕

五十五章 真水无香,大爱无痕


夜,泼墨而过,唯有弯弯的月亮发出一抹清亮的光,在寒风中四处穿梭,越过寂寞而温暖的戈壁小城,让两颗年轻的心彼此依靠的越来越近,偶尔也会有路边人家的灯火挣脱夜的束缚,散落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然而,王默的心是愉悦的,如同八戒吃了人参果一般,十万个毛孔都努力向外打开着,两个幸福的年轻人相互紧紧的拉着手,沿着一条漆黑的街道,慢慢向前走去。尽管路灯早已破碎,甚至看不清路面状况,可仍然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过去,很快就距离王蓉家不远了。

        站在楼下,王默和王蓉与热恋中的青年人一样,相互之间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明天,我上班,你到医院来找我。”

        “嗯,明天我先给你打电话,你不忙了,我就过去。”

        最终,两个人约好后,王蓉就走进楼去。

        回到住处,王默兴奋的睡不着觉,心里总是盘算着如何去见未来丈母娘的大事。

        王默不想在同一条河沟里栽倒第二次,就需要好好的盘算,思来想去还是需要王蓉的配合。

        只要王蓉能坚持,王默觉得自己也能豁出去。

        躺在床上折腾到大半夜,依然没有半分睡意,王默干脆爬起来,拿了一本书认真的读起来。

        这是叶圣陶和夏丐尊合作而写的一部《文心》小说故事集,是两位大师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写就的一部关于“读和写”的故事,其中不乏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今天的广大教师仍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王默已经连读了三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启发和受益。

        读书,可以静心。很快,王默就沉浸在书中的道理之中,一遍遍的感悟前人关于教育的真谛。

        读到后来,王默索性穿起衣服,找来纸笔,想着先把假期论文写出来。

        这一刻,仿佛心有灵犀一般,他头脑中慢慢构思好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很快,一篇令他比较满意的教研论文跃然纸上,这是他第一次写教育方面的论文。

        真水无香,大爱无痕

        ----以农民的心做好教育

        真水无香,最早出自佛教用语,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

        也有人说,它出自于明朝张源的茶录“品泉”一文中。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后人,对此曾经有过许多精辟见解,其中有一点,让我更觉得充满了哲理,充满了智慧的力量。

        真水无香寓意着一种境界,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境界,就是自然,平静,宁和,谦逊,清澈,这是一种比绿茶红茶之喻更高的境界。

        真水无香,说的是真人,无德,无智,无功,亦无名。

        而大爱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那种爱。

        真水无香,大爱无痕联系到一起,也许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在诉说着一种职业,一种品格和爱的追求。

        大爱无私,是尊重宽容他人的,付出的爱不会带来任何束缚,也不会给他人和自已带来任何的压力,同时也不求给与和回报,也不图会让对方感觉到的自己的存在。

        一切都存在于平平凡凡的细节之中。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人的品格,不修饰不伪装,自然平和且又充满贵气,甘食粗粝,不染铅华,不超脱,不流俗,快快乐乐做自己,只有怀抱着这样的心境,才能努力淡到极点,才能容纳万物,教人育人。

        进了高中,学校和老师往往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每次考试都考了第几名,在不少老师看来,只有考高分的学生才能有尊严的活着。

        “老师,我实在学不下去了,太累!”

        “作业太多,烦死了!”

        “安静!你们上课能不能安静一些?”

        “这道题这么简单,你们怎么就没看明白呢?抄十遍!”

        诸如此类的对话,几乎成了班级常态。

        在许多老师看来,这些所谓的差生都是浑身有毛病的孩子,自然不配得到尊重。

        然而,让老师们时刻放心不下的学生,不是这些所谓的“差生”,而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传统学生。

        这就是学校当前教育的普遍现状,老师和学生都累得慌,彼此之间互相折磨着。

        甚至有老师会说出,“教这样的学生会折寿”的话。

        而有些学生的反应也是异常的激烈,会过激地说出:“当我一进学校,无异于进了监狱,分外难受。”这样的所谓气话。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出现了空挡。

        笔者觉得,如果我们只是把教师这个职业当做自己吃饭的工具,把教科书当做唯一,把考试成绩当做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去逼着学生考出所谓的好成绩,那么在高考过后,我们还会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学生欢呼着把教科书扔掉,把学习资料扔了满地的现象,过后,他们就会把相伴三年的老师彻底忘掉,再也不愿回忆起我们。

        “我们教了一群狼崽子。”

        这是不少老师的感叹,看着学生头也不回,扬长而去,他们的心也深受莫名的刺激。

        最难的一课,我们没有教给学生,这就是让学生学会爱自己,让学生学会爱别人。

        诚然,高中三年很重要,教科书很重要,老师传递的人类文明的知识很重要,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这些统统都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全部。

        只有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所以,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应该努力去关注那些不愿学习的学生,他们内心不快乐的症结,去努力挖掘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

        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会学习,而且能学好,这也许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老祖宗曾经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实际上就是给高中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目标。

        当下,关于这方面的论文非常多,教育部门也提出了种种方法和措施,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扎扎实实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施行“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本。

        笔者以为,这些方法都是十分妥当的,措施也是十分得力的。

        然而,想要实现这么一个宏大的蓝图,却需要老师们彻底潜下心来,抛弃那种急近功利的心态,就像农民精心养鱼一样。

        农民往往是朴实无华的,他们热爱脚下的土地,深爱着他们的事业,这些鱼儿对于他们来说,如同他们心爱的孩子一般。

        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充满了大爱。

        农民得到一个水塘,虽然万分欣喜,可是绝对不盲动,这和许多老师登上讲台就滔滔不绝的授课方式完全不同。

        这个时候,农民是不慌不忙的,他远比我们沉着,他会针对水塘的大小,深浅,哪儿的水质好,哪儿的土质好,来整理鱼塘,甚至是花大力气,不厌其烦的改造鱼塘。

        然后,就是鱼苗,饵料的挑选,搭配,分析。

        养鱼是一个慢活,农民知道自己养的鱼究竟是什么鱼,它们的鱼性如何?所以为了鱼的健康生长,真正的农民不会像那些缺失了道德的“二把刀”一样,喂养一些充满了激素的饵料,来刺激鱼儿的生长。

        这样长大的鱼儿,是不受人们欢迎的。

        不同的水区环境适合养着不同的鱼类,了解不同的鱼性,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好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例如,不同的水深度决定了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水域温度的高低,水质的变化,也直接影响鱼体新陈代谢的强弱。

        可以说,各种鱼类都有其生存、生长的适宜水温和水质,甚至一些经验老道的农民还会考虑水的导热性能在各个季节的变化,不同的鱼儿喜欢吃什么样的饲料,以及吃剩的饲料会不会腐败,从而会影响到水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考虑及时的将这些腐烂的饲料捞出。

        为了保证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他们注意的地方非常多,排灌换水,消毒等等,充分提高鱼儿的抗病能力,让它们更好的生长,以提高鱼肉的品质。

        由此看来,古人把教师称做园丁,是很有道理的。教师和农夫的工作有很多相通,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教师辅助的是学生的生长和发展而已。

        教师与学生,农民与鱼儿,饱含着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照与付出,这其中掩藏着深沉而又执着的爱,都是他们做好自己事业的前提。

        农民养鱼是这样,有“八字精养法”;农民种田,亦是如此,懂得适时,适性,适度。

        教育家吕叔湘老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更多的像农业,而不是工业。”

        一句话道尽了教育的真谛,当下所有学科的教育,无不是这样。

        我们面对学生,也应该像农民对待养鱼,种植庄稼一样,充满期待和热情,让他们自由得呼吸,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要想到他的一生。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是学生漫长人生中短暂的过客而已,不可能安排好学生的一切。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虚心向农民学习,因地制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材施教),多些自然(充满人性)的东西,少上一些“激素”,“化肥”(题海战术),以此来提高产量和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本质就像农业,教师要学习农民,就需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走进学生们中间,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做爱的实践者。

        关爱孩子,方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心,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展开真诚的心灵对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走心”。

        老师们常说教育契机不好找,能通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真的是太难了,如同红军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教育,就是这样一项特殊的慢工和细活,粗心大意的人做不好,急近功利的人同样也做不好,只有像农民一样,天天泡在鱼塘,呆在地头,始终关注着所有一切,那些已经发生的,那些即将发生的,包括那些有可能发生的,都会让他们牵肠挂肚。

        农民在养鱼,种植庄稼的过程中,充满了真爱,展现了对适度的把握,充满了艺术和技巧。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这样,用一颗心去接触他们,爱学生。

        但也要掌握适当的分寸,我们见过很多家长,过犹不及的失败教育。

        爱,不是溺爱,宠爱,也不是恨铁不成钢的那种爱,而是适度。

        我们见过农民喂养鱼儿,饵料都要定时定点投放,而且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个中情由,相信读者都能体会,他们对分寸的把握足以让我们得到启发。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将要一去不复返了。

        真水无香,大爱无痕,说得就是以农民的一颗心态去做好教育。;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35/35830/196376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