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鸿儒 > 055:对联、灯谜的资料 1

055:对联、灯谜的资料 1


【醉酒寒蝉】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其渊源是博大精深的。就对联这门既高雅又通俗的学问来说,也是这样。古代的圣贤豪杰,以至皇帝老子,莫不至爱为之。

        今天喜爱的人也为数特多。每逢过年、结婚、祝寿、丧葬等红白喜事,人们都喜欢写对联、贴对联。许多名山胜地风景区的楼、台、亭、阁,更少不了对联。正因为有人喜爱对联,所以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对联作品,一经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就会成为洋洋大观,鸿篇巨制。

        湖北省楹联学会以陈东成、闻楚卿为首的一班人,历尽十年,饱尝甘苦而编纂的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就是一部颇具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联书。

        过去楹联界都说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919—965)的那一副春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现在的楹联史就不能这么说了。

        其一,从现在起,这种说法已被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收集的唐人对联的事实突破了。: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为了让众多的联友了解情况,弄清事实真相,笔者先后三顾湖北省图书馆,见到了这一珍贵对联的庐山真面目。该联在省图书馆特藏部是这样被珍藏的:“类号”:史地593;“书名”:灵泉志,共3册;“备注”:抄件。请注意,是孤本“抄件”,有史料可查。

        其二,历史辞书载:李道宗(公元600—653年)唐初大臣,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儿子,也就是秦王李世民的叔伯兄弟。唐太宗即位后,与李靖等攻**,俘颉利可汗,有战功,先擢升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封为“江夏王”,并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后于高宗永徽年间,为长孙无忌所诬,流放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途中病死。

        其三,据甘方武考证:“所有这些,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都有较详细记载。李道宗并在灵泉山建有‘紫萼园’,‘隐居数年’。现今‘昭园’东侧尚有其墓。”笔者为此两次前往当今楚天名胜龙泉山。在风景区管理处段先龙陪同下,找到了李道宗墓地。

        春联常识浅说赠送春联,是一雅坛.快己悦人,当兴盛也.而其要领当握,偶冒昧一吐略知,实为挚情于坛,望指教.

        贴春联是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它可以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老百姓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

        “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春联是对联中的一种,平时贴于门上叫门联,贴于柱子上叫楹联,贴于室内的叫堂联,以及名胜古迹、神庙奇观、高山石壁等随处可见的殿堂联、山水联、亭台联等。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符合联律,“词性相当字相等,博采众长求新颖,对联末字仄对平。平仄协调两分明”。词性相当又称词性相对,是指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词,其词性要相同;求新颖是说对联要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气息,尤其是春联,切忌老生常读,陈词滥调;至于对联平仄则是从音调上加以区分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古入声字亦属仄声。

        平仄协调有两点:一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一般要求逐字、逐词相对。

        即平对仄,仄对平,但此要求并非绝对,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是上联末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这一点却不能通融。

        结合范例来说.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对联的要求如下: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话说回来,论坛之乐在于开心.娱乐之作,为博一快,自是无须拘泥了.

        对联规则;基本篇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对联规则;平仄篇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二四六字巧分明。(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他说平来我说仄,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规则;机关篇偏旁部首设陷阱,(落英上联:木椟竹简绢丝纸,青丝华发写青史)

        同音同字当机关。(落英下联:夜阑珊,意阑珊,倚栏望月沐山岚)

        巧拆汉字埋地雷,(彩衣上联:水干无有汗,遇日则更旱)

        玻璃人名做炸弹。(华鹏下联:王义夫又登金台)

        灯谜基础知识如何猜灯谜猜灯谜尽管人人喜爱,但不一定人人会猜,更不能轻而易举猜中谜底。猜灯谜要驾轻就熟,一矢中的,就得要掌握灯谜的基本知识和破谜的巧妙技能。

        除此以外,还须通过不断的猜谜实践,广阅博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取得经验,逐步摸索谜面通向谜底的必由之路,由简入繁,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入灯谜艺术的美丽宫殿。

        一条完整的谜,必须具备“谜面”、“谜目”、“谜底”三个主要部分。有少数灯谜,同时还附有“谜格”、“加注”;有些灯谜只有谜面,不标谜目或只标谜目不设谜面等等,这些特殊的灯谜,要用特殊的方法去猜。下面把灯谜基本的组成部份作一解析。

        谜面谜面是灯谜的面目、颜容,它包含着灯谜艺术的全部内容、涵义,犹如文章的题目,征对的上联,象棋的布局,“迷宫”的图案一样,叫你要开动脑筋,用最快的速度,作出准确的答案。

        谜目在谜面和谜底中间往往用一个括号,标明“打×××一”或“猜××二”,这就称之为“谜目”。谜目是谜底的属性和归类,是谜面和谜底的媒介及纽带。它好比解题的提示和游览的导图,给人以启迪、诱导,帮助寻找通向谜底的捷径。因此,谜目宜细不宜粗,宜狭不宜宽,宜明不宜暗,宜通俗不宜晦涩。

        谜底谜底也是根据谜面、谜目从两个已知条件下求出的“未知数”,这就是一条完整猜谜的全过程。谜底就是题目的答案,猜中了才是正确的答案,猜不中除一谜几底外,说明答非所问,还须在“准确”两字上下功夫。

        谜体的浅释灯谜有各种体裁,称之为“谜体”。

        谜体是指灯谜内涵组合的类型和结构,俗称“法门”或“谜法”。谜体是从灯谜制作实践中产生,通过实践再归纳起来的,运用它可以概括地找出灯谜中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于人们理解、分析、推敲和运用。每则灯谜必有一定的谜体即技巧的范围。这种灯谜不同于“谜格”、“谜目”注明在谜条上,全靠猜者去摸索。所以,在学习、了解、分析灯谜时,首先应剖析谜体,只有掌握了它,熟悉了它,才能懂得各种类型的灯谜技巧和猜制方法。

        离合体及其表现方法灯谜的离合体又称“增损体”、“拆字体”。它是通过利用汉字的笔划、结构进行增补、减损、分离、合拼、转动、变字等方法组合而成谜底。它有时像做数学题,先减后加,先加后减;有时似巧玩“益智图”,七拼八凑,变化万千;有时如画家调色,七色混和,五彩缤纷;有时若化学配方,酸碱中和,性能稳定;有时“雪中送炭”,有时“锦上添花”。

        离合体的主要手法是“字”,字谜为“万谜之源”,因此善于运用离合体方法制谜的人,往往谜路宽广、风格独特。旧谜中有一则绝妙佳作:明月半露云脚下,残花并落马蹄前(猜字)谜底:熊。

        谜面诗意自然,平仄合韵,对仗工稳,谜底拆字清晰,前后呼应,无一闲字可剔,实是不可多得之佳作。离合体,制谜和猜谜方法千变万化,俗称“谜法”,如果大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二十种方法。

        1.增补法就是把汉字的笔划或结构,通过谜面文字的增补,另外拼成谜底。如“掺进两粒丸,制成两颗丹”猜“册”字,把“册”字加进两点(、比作“丸”),即成两个“丹”字;又如“各有风格”猜“枫”字;“是有提高”打“搞”字。前者“枫”添“各”字成风格两字;后者“搞”加“是”成“提高”两字。拼字清晰、合乎情理。

        2.减损法就是把汉字的笔划或结构,通过谜面文义的减损,另外组合谜底。如“一落千丈”猜“仗”字,“千丈”两字并列落去了“一”,就成了“仗”字;又如“讲话要短一些,再短一些”猜“訾”字,两句并起来即“些”字减去“二”字成了“此”,讲话则扣“言”,“言”和“此”即拼成“訾”。

        3.离合法就是把汉字的笔划或结构加以分离或增添,另成谜底。如“劈岩移山,筑田植柳’:猜水果名“石榴”为先离后合。又如“掌握气温、节约用水”猜“氲”字为先合后离。再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猜“省”字,“自”和“小”拼在一起是“省”,“目”前“少”字相联也是“省”,两次离合,两种拆法,贵在谜面两句意义关联,殊不多得;还有一则谜:“六一下加四,除八进一十”猜“章”字,先以“六一”合成“立”,下面加四而去其中间的“八”为“口”,最后再进“一”与“十”字才拼成谜底,此谜为多次离合,谜法较为特殊。

        4.参差法利用汉字的笔划位置变更,毋需增损,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参差之目的。如“大小参差”猜“灯”字,以“大”字一划放在“小”字之顶,“小”字两点置于“大”字左右,成“火”“丁”逐拼成“灯”字。又如“枯苗移植草木动”,猜影片苦果,用同样的方法,将“枯苗”两字的草字头、木字旁换一下,“苦果”两字跃然纸上。

        5.移位法依照谜面文字的修饰关系,再移动汉字笔划位置成谜底。如“一举而成”猜“血”字,将“血”字底下一划举到顶上后,“而”字即写成。又如“明天”猜川剧名“易胆大”,将“明天”两字笔划更易一下,即成“胆大”两字。移位法与参差法不同处在:前者只将笔划作自我调整,后者一定要将笔划相互参差补位。

        6.倒影法利用文字的结构或单字,通过反侧幅射,象池中倒影、镜中反形联想谜底。如“湖中显倒影”猜“潮”字,“湖”字中间有个“古”字,古字倒影入水显影,不就成了“潮”字吗?文如“镜中人”猜“入”字,将人字照在镜中,就反射出“入”字来。

        7.转运法将文字作一定规则的转动,有时是局部,有时是全部;有时是转动90°,有时要转动半周。如“转业到厂”猜“严”字,其上半部分就是“业”字转了个身。又如“妇女解放翻了身”猜“山”字,先将“妇”字去女字偏旁,再朝上90°转身便成“山”。再如“倒数第一”猜“由”字,把谜底倒悬,成为“甲”字,甲即第一,丝丝入扣。

        8.借笔法将汉字的笔划、结构,采取多次重复借笔,达到“回互其辞”的目的。北宋王安石曾拟一谜:“一月共有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猜一字,谜底“用”。

        此谜分成三段:第一段把它中间剖成两个“月”,第二段将它上下劈成“田、川”两字,第三段再把它分成六个“口”,底下两“口”因缺两笔而未“团圆”,想象十分丰富!又如:“一张四方表格,两条直线向上,六个口径相连,三日两头超额”猜一字,谜底“曲”。“曲”字以一个方框纵横似表格,两条直线超出,中间六个“口”径,三个“日”关联借笔。这种谜,猜者易,作者难,一般以“长面扣短底”。

        9.半联法亦称“一半儿”谜,采用汉字各撷取一半部分,而后拼成谜底,谜面大多带有“半”字。如“半价出售”猜“催”字,取“价出售”三字之各半组合。又如“半放红梅”猜“繁”字,将“放红梅”三字各取一半拼成。这种谜类在择面自然浑成,不可硬凑。再如“半推半就”为谜面,它既可猜“掠”,又可猜“扰”,犯了一谜多底病,就不足取了。

        10.残缺法顾名思义是通过谜面文字残缺组合成谜底。它残缺的部位任谜意而定,残缺笔划有多有少,或一笔,或半截,或残边,或缺角,灵活运用。如“残花片片有余香”猜“民”字,残去两个“花”的大部分取两“匕”,“香”字仅取最后的“日”,掇配成“昆”字。

        如“残月临窗前”猜“穹”字;“残秋有余辉”猜“棂”字。前者将“月”残成“弓”形与“窗”前“穴”组合;后者“秋”“日”两字各残一笔,巧拼“棂”字。

        还有一谜:“身残心不残”将“身”残去半截,与“心”组合成一“息”字,立意新,谜法不落俗套,亦见其佳。

        残缺法与半联法不同处在于:前者汉字可以任意将字形破损残缺,后者则取汉字的自然结构一半或部分组合。

        11.方位法文字笔划有左右上下,内外边角之分,谜面上指出方位,撷取部分集成谜底。如“善始善终,一心到底”猜“总”字,它告诉猜者要取“善”字的开头和末尾,再将“心”放在底下,不是成“总”字吗?又如“孔雀东南飞”猜“孙”字,谜底根据地图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位,将“孔”去其东(右)、“雀”失其下(南),“孙”字即成。这种谜贵在谜面通顺,技巧自然,撷取部分无斧凿痕迹。

        12.盈亏法取文字的笔划,或此多一笔,彼少一笔;谜底作巧妙的调整,谜面含义以顺理成章为妥。旧谜中有一则:“多少工夫织得成”猜聊斋篇目,谜底“王大”,以“工”盈一笔,“夫”亏一笔,妙在“织得成”关联谜底。

        还有“多少心血得一言”猜“谧”字,以“心”多一撇,“血”字少一撇,然后与“言”字偏旁组合。再如“心有余而力不足”猜“忍”字,“心”多了一点、“力”少了头上半截,面为成语,佳构天然。

        盈亏法与移位法不同处在于:盈亏法主要以笔划盈亏,有时不一定要相同笔顺;移位法大多以部首、结构移位,限定要相同的笔顺。

        13.叠字法谜面运用叠字(词)形式,结合数字演算方法扣切谜底,如“大大小小”猜战国人名“秦开”。“秦”拆开后成“二大二小”四字扣面。又如“林木森森”猜“杂”字,将谜面“木”计算一下,乃“九木”也。

        叠字谜应注意谜面的含义通顺,不可生拼硬凑。

        14.推理法运用逻辑推理办法,道出因果关系,增损文字笔划、结构得谜底。

        旧谜中有则佳作:“春雨连绵妻独宿”猜“一”字,此谜以“春”字入手,有雨则去“日”,妻独宿暗示“夫”出门,春字去其“日、夫”两字仅存“一”。又如“春雨潇潇报平安”猜“泰”字,先以春字有“雨”则多“水”,“太阳”(日)自然落去,拼成“泰”字后含义“平安”,推理准确,因果斐然,妙趣横生。

        15.问答法谜面提出一个问题,要猜者在谜底中以拼字形式作答案。如“三乘七是多少?”猜“基”,谜底拆成“共二十一”。又如“100×80=?”猜“秀”字,谜底解作“乃八千”即可。

        再如“怎样写好字”猜“孥”字,谜面浑成,必须先领悟读成:如何写成“好”字呢?谜底回答:“女”又添一“子”即成。这种谜,一问一答,珠联璧合,谜底时有口头回答的关联词,上述的“共”、“乃”、“又”即是,否则就不是问答法。

        16.抵销法以谜面的文字含义前后作自我单字抵销,另成谜底。

        如“大燕小燕**”猜“尖”字,先以“大燕小燕”写好后,再抹去两个“燕”,仅存“大小”拼成“尖”。又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猜“罗”字;“凤凰台上凤凰游”猜数学名词“相似三角形”。

        此两谜,较前一条深奥些。前一条取“多劳多得”四字,少去“劳、得”剩“多多”,转义扣“四夕”成“罗”;后一条则“凤凰台上”四字出去了“凤凰”为“台上”两字,台字上端的“厶”紧切“相似三角形”,且谜面为唐朝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首句,匠心独运。

        17.一字反义法谜面一字,谜底也为一字,但谜底的单开字能拆后以反面意思烘托谜面。如“武”猜“斐”字(非文);“黑”猜“皈”字(反白);“静”猜“躁”字(止噪)等等。

        18.异形拆拼法在拆字谜里有一种特殊的拆拼方法,即不照汉字的笔顺,上下左右另拼文字组合谜底。如“遇有横道线,须断续鸣号”猜“鹗”字,将鹗字作结构不规范拆成“一鸣号”三字,“一”扣横道线,“鸣号”两字断而又结,细看一下笔划不差半点。

        又如“竹丛隐处叶尖藏”猜“噬”,谜底按笔顺乃“口竹巫”三个组合,通过异形拆拼要成为“竹丛叮”方可吻合谜面。此外还有如“丹心一点血凝成”猜“盘”字;“定与人人总相关”猜“笑”字等,谜中的“血”、“关”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另辟了蹊径。

        19.拆字提义法先以字形拆拼,再提取文字含义,妙在上下呼应,天然巧合。这种谜谜面不管是一句或两句,猜时需正确剖析它存在“拆字”与“提义”两个部分。如“一心依赖实为情”猜“懒”字,一个“心”旁,依附“赖”成“懒”字,懒乃情字义也,谜面七字含义合理。

        又如“虽然胜了又胜,但须慎之又慎”猜“兢”字,“胜了又胜”扣两个“克”,“兢”义为谨慎小心,上下一气呵成。另如“灯谜设格,望而生畏”猜“唬”字;“赛后双领先,一片颂扬声”猜“赞”字等谜,并佳皆妙。

        20.综合法离合体谜的法门颇多,上述仅分述了谜的单纯方法,但往往在实标猜谜过程中,一则谜含几种谜法相兼拟成。这种谜不但谜法上综合而成,而且谜体之间互相渗透,谜界统称为综合法。举例如下。

        善始善终一片心,一心只图翻个身。

        (猜字)谜底:总种草植树大变样(猜字)谜底:奈诸君来猜谜,不要多言不要走,且站在旁边,对着细想(猜字)谜底:粗调查以后见曲直(猜三国人名)谜底:曹植上述第一条包含“方位”、“增补”、“转动”;第二条包含“增补”、“移位”;第三条包含“增补”、“减损”、“推理”;第四条包含“移位、增补”。

        象形体及其表现手法灯谜的象形体,是利用文字(也可用外文字母或各种符号)的笔划、结构进行刻划、比喻、夸张后,使文字的全部或一部分变成简炼的图画或形象扣合谜底。如果说画面设谜是“画谜”的话,那末,谜底隐画就是象形体谜。

        象形体谜不是古代的象形文字,更不是现代的组字画,而是制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广泛联想,利用文字的笔划下,达到“以字变画,以文代图”的目的。古今谜家经过不断实践、总结,摸索了象形体谜的种种表现方法,简述如下:1.“、”(点)的比喻和运用(1)比作星星如“星临万户动”猜“房”字;“一勾斜月带三星”猜“心”字;“天上星星总相聚”猜“关”字等。

        (2)比作圆球如“三人踢球,一人卧倒”猜“似”字;“球碰横梁”猜“门”字;“曲棍球”猜“之”字等。

        (3)比作药丸如“掺进两粒丸,制成两颗丹”猜“册”字;“人参再造丸”猜“火”字等。

        (4)比作斑痕。如“白玉无暇”猜“皇”字;“消除疵斑再出厂”猜“此”字等。

        (5)比作泪珠如“提起从前泪痕在”猜“箭”字;“儿女相逢泪双行”猜“姚”字。前谜左右两点几比喻泪痕,后谜左右四点似两串泪珠。

        (6)比作雨点如“山道弯弯雨点来”猜“函”字;“风丝雨点”猜“飞”字等。

        (7)比作豆子、蝌蚪如“两颗豆子埋地下,一颗种子发了芽”猜“六”字;“四条小蝌蚪,两条向上游,两条朝下浮,要找书中有”猜标点符号“”(引号)等。

        “点”在象形体谜里使用很广泛,除了上述比喻外,它还可比作小鸟、小虫、瓜果、珠玉、事物……。只要善于思索,把“点子”用活,还可创造不少的新路来。[bookid=2871585,bookname=《灵时代》]

        ;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4/14785/81042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