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大鸿儒 > 119:小说创作技巧详细大全 2

119:小说创作技巧详细大全 2


【醉酒寒蝉】第三节利用对话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无庸讳言,侦探小说作为悬念推理类的通俗文学,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娱乐大众。克里斯蒂的长篇小说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就是因为她能利用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带给他们艺术的享受。为了做到这一点,克里斯蒂很注意在对话中暗含悬念。上面这个例子中,姑娘慌乱中没有说完的句子一定使得读者心存好奇而不忍释卷。这样的手法在克里斯蒂的小说中屡见不鲜,甚至在同一部小说中也会多次使用。例如,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当俄罗斯公主听到波洛的大名时,有这样一段对话:“先生,请原谅。”她说。“请教先生大名?你这人好面熟。”

        “夫人,我叫赫卡尔。波洛---有什么吩咐?”

        她沉默片刻,接着说:“赫卡尔。波洛,”她说,“啊,想起来了,这是命中注定。”

        她走了。身子挺得很直,但步履有点艰难。

        “是位贵妇人。”鲍克先生说,“朋友,你觉得她怎么样?”

        赫卡尔。波洛只是摇摇头。

        “我正在捉摸,”他说,“她说‘命中注定’,这是什么意思?”

        和波洛同样迷惑的读者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位公主在对话中违反了关联原则而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这种好奇当然就会引导读者继续阅读下去了。

        第四节用对话塑造神探形象,表现侦探技巧波洛是克里斯蒂创造的最负盛名的侦探之一,可以说和福尔摩斯齐名。他的出名不仅在于他滑稽的外表,自负的言行,还在于他确实具有一个出色侦探所必须的一切技巧以及使读者折服的推理能力。表现在对话的运用中,波洛擅长抓住嫌疑人在话语中体现出的不寻常的现象。同时他也善于在对话中设置陷阱来套出他想要的证据。同样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

        “小姐,你还有另外的睡衣?比如说,鲜红色的?”

        “不,那不是我的。”

        波洛俯身向前,好象一只正准备跃出去捕捉老鼠的猫。“那么,是谁的?”

        这姑娘惊慌地把身子往后缩了缩。“不知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你没回答‘不,我没有’,而是回答‘那不是我的’--显然这是别的什么人的。”

        波洛的迅速反应明显使对方十分慌乱,在对方有机会喘息之前给以迅捷的心理打击是质询中很重要也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对此,波洛在和朋友的一段话中明确地说明他的技巧。

        “我在找漏洞呢,朋友……就在那位自制力很强的小姐身上找,我想冲击一下她的镇静。成功了吗?还不知道。可是,我知道,她准没想到我办案会用这种方法。”

        当然,波洛并非只会被动等待漏洞的出现,恰恰相反,他会主动出击,在对话中制造一些陷阱来引对方上钩。例如,在另一段对话中,波洛换了一种手法,利用虚假的预设来误导嫌疑人:“那块手帕不是我的,先生。”伯爵夫人说。“不管那上面有起首字母H吗?”

        “不管。虽说与我的手帕有点儿象,可不是那种式样。当然,我知道,我不指望你能相信我。可我向你保证,那块手帕不是我的。”

        “可能是有人为了连累你,把它放在那儿的?”

        她微微一笑。“可是,毕竟,你还是在诱使我承认,它是我的?但事实上,波洛先生,它不是我的。”

        在这段对话中,波洛询问一块在谋杀现场发现的手帕是否是伯爵夫人的,在第一次得到否定回答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虚假预设来套伯爵夫人的话。虽然最后被伯爵夫人识破,可是他的技巧也可见一斑。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很有效的,波洛在结案时就解释了他如何通过虚假预设来发现女佣人的真实身份的:“女佣人,希尔德加德。施密特,我能推测出她在阿姆斯特朗家的地位,也许我过于性急,但我本能地觉得,她是个称职的厨娘。我给她设了个圈套---她上当了。我说,我知道她是个好厨娘。她回答说:”是的。所有的女主人都这样说。‘然而,假如你被雇用作女佣人,你的主人将很少有机会知道,你是否是个称职的厨娘。”

        第五节利用对话显示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侦探的质询策略伯明翰大学的话步理论原是用来分析比较具有规律性的课堂对话的。侦探小说中的对话多是证人作证和侦探质询时所进行的对话,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应用话步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侦探的质询技巧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

        一般来说,侦探质询证人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案件始末借以推理找出真凶。因此,侦探此时一般是选取合作型的话步,推动会话的进程以了解更多信息。而当他收集到了足够多的信息,找到了疑点并决定进行质询时,他所选用的话步就更多地倾向于对证词和辩解的挑战。对话进行艰难时,对话人的冲突明显增多。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能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这也是克里斯蒂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如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在以了解情况为目的的首次取证过程中多使用开始和支持话步,以鼓励对方多说来保证对话的顺畅进行。证人则大部分使用支持话步遵循合作原则以显示自己的无辜和与侦探的配合态度,例如:“据我所知,你是雷切特先生的佣人吧?”

        “是的,先生。”

        “叫什么名字?”

        “爱德华。亨利。马斯特曼。”

        “多大年龄?”

        “三十九。”

        “家庭地址?”

        “克拉肯威尔,弗里大街二十一号。”

        “你的主人被人杀害了,你可听到这消息?”

        “听到了,这实在太意外了。”

        “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最后一次见到雷切特先生是什么时候?”

        佣人想了一会儿。“先生,很可能是昨晚九点以后,兴许还迟些。”

        “你说,当时你在做什么?”

        “跟往常一样,我到雷切特先生那儿,侍候他。”

        “你的确切职责是什么?”

        “把他的衣服叠好,或者挂起来,先生。把他的假牙放入水中,再看看睡觉前他还需要些什么?”

        而当波洛在了解各方情况,逐渐发现疑点之后,开始对质的时候,他的话语中的挑战话步明显增多,对话在冲突中艰难进行,被质询的人也开始违反合作原则,用各种方式来避免被当作疑犯,或对抗质询。以波洛和俄罗斯公主的在取证过程中发生的对话为例:从话步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到,在第一次取证过程中,波洛主要用开始话步询问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公主则是主要用支持话步确保提供答案,从而使对话顺畅进行,显示了一种合作的态度。而在第二次对话过程中,波洛由于已经掌握了更多的情况,对于证词中不符合矛盾之处开始质询,因此挑战话步的使用大大增加。公主的回击显示她强硬的态度和对波洛的反驳。从话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次对话中双方克制合作的气氛在第二次对话中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激烈地质问和反驳。人物的鲜明个性以及情节的曲折都反映在对话中。

        第六节结语在以上实例中,我们用话语文体学中的一些常用分析方法对克里斯蒂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部分对话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可以说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正是建立在精致的对话描写的基础上,一方面,克里斯蒂透过说话者提供给读者必要的故事背景,同时又不留痕迹地隐瞒了重要的线索。另一方面,通过对话,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尤其是精明的侦探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对话误导读者,使之一次次地败在作者和侦探手中,同时对话中时时体现的紧张悬疑的气氛又深深吸引了读者。利用话语文体学的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克里斯蒂不仅是通俗文学的情节大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她是个语用学的行家。灵活运用对话使得她的小说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成为对话的艺术,这也是克里斯蒂小说具有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小说创作技巧大全看过点关于文学作品的描述,在劳伦斯。坡林的《文学》一书里那小说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具有消遣性功能的小说,一类是具有阐释性功能的小说。所谓的消遣性功能小说,是写来让读者愉快消磨时光忘记现实的文学作品,它的目的在于娱乐。而阐释性功能小说它们是那些写来让读者扩大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更深的进入现实的作品,它的目的在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不难发现,网上的大多数作品属于消遣性功能小说,它们为了取悦读者而存在的居多,这一方面与网络文学的快餐性有关,也与作者的阅历有关,还与作者的写作态度有关。对于后者,劳伦斯。坡林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有一类作者是“发明者”,他们在创作消遣性小说的时候象魔术师一样,把读者置于前台,能从帽子里抓出兔子。把美丽的女郎一锯两段,以此来取悦观众。而另一类是“发现者”,他们在创作阐释性小说是,象揭迷者一样,告诉观众兔子是怎样从帽子里抓出,女郎是利用什么原理被锯成两段。他们把观众带到幕后,是大家清除那些迷人的假象。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创作者”。

        随着文学作品的增加和读者阅读面的扩大,对作者的指责也在增加,其实对于写手来说,并不用太大惊小怪,英国有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们从读者方面做个探讨,能发现他们也可以分成两类:不成熟的读者和成熟的读者,这里的成熟指得是阅读经历。不成熟的读者一般喜欢消遣性小说,对阅读小说抱有这样的心里:1,有一个他期望的主角,能领略他的历险和分享他的成功;2,情节紧张激烈,悬念跌宕;3,欢乐的结局;4,如果有主题的话,它和读者持有的观点吻合;5,或武打,或枪战,或床戏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

        成熟的读者则不是这样的期待心理,他通过阅读生活真谛的文学作品来领悟新的经历,由此得到极大的享受。

        在网络文学发展的时间里,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不少作者混淆了两类读者的界限,明明是消遣性小说(比如YY),为了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凡响,而盲目的加入太多的所谓感悟,这样的杂糅经常适得其反。当然,作为有不同阅读需要的读者,因为理解的不同对某些作品大加指责也是没有必要,除非它的主题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

        第四篇小说常见的创作技巧一篇好的小说,并不在于它对于传统的继承和模仿。而是颠覆与背叛前人的遗留。

        以1922年为界,小说的这一进步特征越来越明显。因为那一年是现代派全面爆发的里程碑。从此,外国文学界皆对此奉若神明。真正实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人人风格、手法皆自成一家。凡是对前辈的模仿都没有什么出路,他们只能背叛,不断地创新,于是形成了今天小说异彩纷呈的局面。

        第一章生活与想象力世人皆云:"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此话不假。但问题是,小说到底是要偏向于生活描写,还是"乘物以游心",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的一大问题。须知早在东周时期,庄子就能写出类似于现代派手法的散文,但是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作家。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1,儒家牢不可破的思想统治,他们禁锢了中国人千年的自由。2,民间多年形成的爱看故事的陋习,这最是阻碍艺术家的产生。所以至今,国人仍是故事至上,懒得思考小说中的问题。大部分人浑浑噩噩,毫不自觉存在,这不得不说是奴性所致。书商以利益至上,不断投其所好。于是出现了太多"垃圾小说",如同洋快餐,没有营养而且吃过就忘的作品,仅仅可供消遣。

        当年巴尔扎克曾立志写一部《人间喜剧》,结果没有写完便撒手人寰。巴尔扎克一代文豪,悲天悯人。却并不为笔者所欣赏。正如莫罗亚为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撰序所言:"《人间喜剧》把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领地…他也确实描述了整整一个社会。相反,普鲁斯特的一个独到之处是他对材料的选择并不在意。"用巴尔扎克的方法写作的话,那么小说迟早要走入穷途末路。因为在描绘外部世界的能力上,小说远远不如电视、照相机,甚至油画。但是小说作为人类的产物,而不是上帝的,却能够通过观察外部世界来获得对自身的某种认知。因为"世界是被人类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在现代派的手底下,经常会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场景与情节。但是仔细寻思,这些被抽象出的东西却在生活中有其本来面目。比方说卡夫卡描绘的"城堡"、"审判"的意象,实在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就是生活在如此一个官僚、蛮横、强者至上、权力意志第一、阴暗面同样很大的世界中么?然而就是这样的意象,才体现出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性的不朽价值。因此,生活是小说的基础,想象力是小说的根本。

        第二章小说的意象意象是否突出、高明,是一部小说成败与否的关键。当然"成败"不指销量。以下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线索性强的意象:加西亚_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家族第一代因近亲结婚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家族因此得到创立。家族的最后一代,又因同样原因生下同样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家族因此完结。这一线索串起了马贡多的百年兴衰,恍惚会有时间错位的感觉。靠一个意象,作者便生发了整部作品。

        思想性强的意象:博尔赫斯的"迷宫"(小径分叉的花园)。时间是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是无限连续的,是分散、集中、扩散的网。每一个分叉的路口,选择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结局。这一意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线性的时间观念,堪称经典。

        共谋性强的意象组合: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因为瞥了一眼橡树叶,同时听到姑娘们的欢声笑语,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改变了命运。这一组合使用频率太高,随处可见,也体现出它的威力所在。

        其他类型的意象,实在还有很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言了。

        第三章小说的结构这是专业人士评点小说的依据之一。本来对普通读者,结构根本无所谓,只要你别写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行。殊不知结构恰恰是小说赖以生存的根本。

        结构是否特别,在小说评价中并不占有绝对分量。关键是这个结构必须适合这个材料与构思。比如说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使用了双明线、一暗线的结构。两个明线人物不同,事件不同,空间不同,但却隐隐约约纠纠缠缠,最后终于汇合,同时从未真正清楚介绍的暗线也真相大白:原来是两个明线的根源。接着就看出两条明线间人物的对应关系。这种悬疑小说式的结构使人激动不已。此结构也与此书成为近年来罕见的经典作品。

        而米兰_昆德拉的大多数小说,都使用了巴赫音乐式的复调结构,各部分间形成了"13531"式的音乐结构。符合昆德拉哲理性强、人物不固定的写作特点,恰如其分。

        第四章学与艺术、哲学的大融合这又是现代派另一趋势。后现代派的作家们开始从现代先锋艺术家那里汲取灵感。达利、毕加索等大师影响了一代文学家,他们开始借鉴美术的创作手法与关注内容。昆德拉更是醉心于哲学研究,并确立了自己小说浓重的哲学风格。相信后现代派也会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第五章小说的冲力与张力一部高水准的小说,必然可以具有足够的冲力,冲破空间的阻碍、时间的诅咒。囿于空间、时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庸常之作。正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一样,敢于"想到想不到".因为时间、空间等,都是一篇故事的必要因素,而不是真正小说的。综观现代派文学,没有任何一位大师甘于受困于此,而是自由、思想至上,决不做现实的奴隶!

        张力又是小说精彩的保证。它并不是打动人心的情节,而是和结构有关的、前后呼应或形成落差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小说不再苍白,仅仅是无力的说教,而能够真正靠文学魅力打动人心。典型例子就有昆德拉多次使用的"假实证幻"的手法。让小说的结局提前,结尾在戛然而止的某一刻,《不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均使用了这一手法。瞬间使读者感觉到命运的苍白、情节的精彩。

        第六章小说的未来笔者斗胆做一回预言者。

        近年来现代文学界渐有疲软之势。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耻》十足反映了这一趋势。其水平根本无法与过去任何一位大师相提并论。要知道就连昆德拉,至今也仍未获奖。社会潮流不再有利于小说创作,一切围绕市场指挥棒转。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很可能就此式微,或是倒退。这本身或许也是时代需要。从此小说将划分为两大阵营:商业小说与纯文学小说。1922年那样的黄金年代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到来。然而当世界再度堕入苦难中时,物质会受挫,小说也会再度抬头。

        小说的可能境地,实在难以穷尽。只要你想,没有写不出的。因为"世界是被人类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因为(借用一句广告语)"我能,无限可能!”

        第七章小说如何才能"好看”

        小说要想写得好看,首先有故事。

        故事是一篇小说高度凝炼之后的内核,是小说的心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故事在一篇小说中的重要性。有的刊物开辟的栏目就叫"好看小说".其前提是好看的小说应有好看的故事。

        第八章小说家是艺术家正如音乐家是用优美的乐章思维一样,小说家是用故事来思维,他的人生观、个性由此体现出来。读者想要知道引起自己兴趣的人物命运如何,事件的发展趋势、结局是什么,情节会满足这种要求。故事应该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能够和题材相适应,合情合理;情节像不断引导读者兴趣的路标,一步一步带领读者进入自己的艺术殿堂,进入你所要求的那种心境。你不能轻易让读者看出你的意图,要不断设置障碍,甚至误导读者,声东击西,一会儿让读者最不愿的事情发生,一会儿又让读者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现,千方百计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看不出上了小说家的圈套。

        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好理解,有些意识流小说或心理小说等,情绪化东西四处弥漫,似乎不容易理解。其实,这类小说也是有故事的。它的故事虽然只是一种意向、情绪上的扑朔迷离,但包裹着心理内核是能感受出来的。一切外在的东西就由此繁衔出来。这类作品中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不熟悉的或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它们可能写的是心理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

        第九章直觉与思想也很重要作家的文化底蕴是衡量作品深度、成败、高下的尺度,主题思想的体现往往与文化底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完善。一部小说打动读者的也往往体现在这方面。

        那么,思想意识又从何而来呢?小说家的思想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感觉(直觉)。他可能仅仅意识到人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情节这样发展比那样更流畅。为什么如此,则很多人可能并不能自觉地意识到。

        第十章小说家并不是哲学家深奥的思想也许并不能产生优秀的小说作品。直觉是认识的出发点,它将人的主观感觉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仍是艺术的特殊属性。这其实也符合一个规律,如果先有立意(意欲表现什么)的桎梏,围绕这个什么"主题"来硬加上些东西,这是创作上的大忌。其次,作家的创作主题意图与受众阅读后获得的主题感受常常并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直觉"意识是弥足珍贵的,它如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把握住这可贵的"一瞬",则有赖于作家长期的思考。思考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是对过去积累的思想意识、精神、道德评判、价值观等等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对叙述表层下各种主题碎片予以挖掘、整合。

        第十一章寻找作品的深度,直觉往往是致命一击小说应该从正在发展、变化、行进中的历史(现在时),而不是从已经发生的历史(过去时),去提炼自己的思想意识。要有超前的洞察力和观察力,敏锐、敏感、极富预见性,善于发现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细节。具有有别于一般人的识活动,能辩别出事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当别人只看到部分时,小说家能预见到整体,能抓住其精神实质。除细节外,他能看出决定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周围人没有注意到,而常常连作品中人物自己也意识不到的东西,从而创作出人物独特的性格。那时,也许是人物自己左右、操纵着自己的命运发展。特别是当你把人物尽可能的想透彻,而人物已经在你心中生根、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托尔斯泰说:先不去想情节的发展,在写作之前,先把自己的人物尽可能的认识清楚。

        第十二章作家的观察力不是"摄影”

        作家的观察力不是"摄影",而是能够引起作家共鸣而又经过作家透明理解的那些观察,才能使作家创作出非常真实、生动、能够表现社会面貌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小说家总是在追求着叙述语言的个性化,完善着自己的叙述风格。但就整体而言,写作者在写作主体意识上对叙述语言着意进行把握、操纵者,似乎较之以前要少多了。平白直露的作品比比皆是。许多作品仅仅是在叙述一件事,讲述一个故事而已。叙述语言的技巧艺术荡然无存。

        第十三章语言是体裁的一种表达形式语言是体裁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载体。诗歌的语言特征与小说就截然不同。就小说而言,叙述是其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叙述是小说的本体语言,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内在活动。语言构成其内在结构形式,能给读者以总体感受。这是其基本特征。第二,叙事语言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描述语言,它介乎于表现性(情感性)和逻辑性(形而上)的语言之间,或者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言之间,带有一定节制特征的语言形态。第三,包容性。这取决于叙事者的叙事态度,在叙述语言常规下所掩盖的"次语言"特征,显露出其潜在的功能指向。"次语言"是被包容的,从属的,被兼容于叙事语言中。比如,散文化小说,可能抒情因素占主导地位。诗化小说,可能短句式占主导地位。现代小说,则可能语言的隐喻特征更明显。

        第十四章语言决定风格理想的小说叙述语言的特征应该是:传神、韵味、简约。传神将使笔下的人物生动,富有活力,征服读者,使人久久难忘。好的作品留给人的往往是一个难忘的形象。这也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命题。韵味带给人的是愉悦、美感和享受。这是阅读带来的快乐。简约则是大家境界。一种大化而至的境界。语言的运用如返朴归真般出神入化,也许就是一些常见的"白话文",但你能强烈感受其不同寻常。

        第十五章作家应该深入生活,固守家园托尔斯泰说:作家绝对不要写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似可理解为不熟悉。这是一个简朴的道理。社会环境决定作家的思想、感情、情绪等等,很难想象脱离生活环境会孕育出优秀作品。深入生活是一种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非常强的精神劳动,它崇尚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入生活,这是一个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

        "固守家园"则是找到自己所属的一方创作福祉,这应该是自己最熟悉、人生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它能赋予你情感的追求,能使之和自己达到水**融的境界。

        我们读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无不为他如外科手术般剥离中国农民的筋脉,酣畅淋漓甚至是残酷地探究其生存真相的艺术执著所折服。作家把这块精神家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直至把中国农民骨子里的精髓写透。

        山东高密东北乡可以说是莫言梦牵魂绕的一块土地。读莫言的山东高密系列小说,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且把这种情绪幻化到故土的人和物之中,在这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出时代的矛盾和民族的情绪。

        而陕西作家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在将历史、文化、世事沧桑与当代社会相交织所生发的怀恋逝去的显赫中,一方面让人体会到深厚的中华文化氤氲其中,另一方面又有对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人格予以的缜密剖析。将家族故事置于历史的流变中,赋予小说以高妙。

        把精神家园变成自己的创作源泉,你会从中不断发现、提取有益的养料。它会取之不绝,不断激发你的创作激情,直至经典横空出世。

        第五篇小说创作技巧这一阵子常有人来信谈及创技巧问题,说真的,我自认文章写的没有大家好,创作经历也没有大家成熟,所以仅就我看过的书以及脑子里的东西整理整理与大家切磋,如有言不及义或冒昧之处望请见谅。另,文中会多方引用一些书籍章回以作为比较范例。

        第一章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以前在留言版看到一个问题:「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

        结果响应的人百分之九十都说不会,原因是1、预先想的结局与后来写的不符合,后来干脆不想2、文章是随想随写,因此根本没有想结局3、故事尚在进行中,所以没有结局曾经看过很多书籍,上面都提到,写一篇文章必须构思,收集数据,安排段落等等才能下笔写,以我的习惯,一篇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实在很难下笔,我怀疑那会变成空谈或者是只能拉长整个字数而已,好像有点「老太婆的裹脚布」一般。再者,进行中的故是不是不能拿来做文章题材,但是既然是文章总有个结局吧,如果结局与之前写的不一样,那该如何修改?而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如何有个方向去前进?

        因此,个人认为写文章必须有构思,收集资料,安排段落等的事前准备,如此的话就应该会有结局才对。

        第二章基本原则1、小说的技巧在表现上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文字的问题,其中两大类为「报告式」与「呈现式」,报告式为「间接表现法」,呈现式为「直接表现法」

        如:「宫殿已造完,又要措置那些宫殿外的苍松翠伯,……。宫殿内要摆列的,锦帷绣襦,宝箪文紟………那一事不是剥民……」(随史遗文)

        这就是作者向你做报告,文字没有力,不亲切,写任何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彷佛在听作者的一面之词,太主观了。

        间接表现法作者重述故事,容易造成读者与书中世界隔阂。

        「梦莲的身量不高,而全身没有一处长得不匀称,在她淘气的时候像个娃娃,当她生了气,或要做正经事的时候,她很像个发育完全的小妇人,使人敬畏。小长脸,眉目清秀…………可是,不管她是怎样善变,在她的心的深处生了根的却是慈善,正直……」(老舍)

        作者用间叙述语法来介绍一个人物,评说他的外貌,议论他的个性,没有力,写的不活,像科司特说的,最坏的人物写法「平面人」,像剪纸人物,而非活拖拖整个人在读者面前活动。

        人物距离读者很远,因隔了一层障碍,这也是间接表现法最大的弊端。介绍景物,等都由作者复述,人物的关系不能自现。应该把脑中的记忆放述出来,变成实景。

        2、避免以总结式复述笔法胶带人物的感觉和行动如:「他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她,就为她的美艳而顷倒,此后几个月来,她的倩影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此类行文把真实的形象抹去,而代之以抽象厘出来的总结,读者只知道他为她顷倒,但是如何顷倒,如何美艳读者无法得知,这就是总结式。

        文字有两种特性,第一为实景,第二为虚象眼睛所及的实物,风景,人物,场景皆为实象,也是基础,具体的,传授到感觉里是实在的,呈现事物第一性的原来状态。单是实像的呈现便足够引起读者的感觉,不必再加什么「美极了」,「好听的很」这些虚的形容词。

        由事物外象而即于人心感觉也是实像,如:「心头一热」,「毛骨悚然」,「心要跳出来」都是身体感官上的实在反应。「他感到恐怖」,「他很焦虑」,「他激动起来」这些都是过滤过的文字,是由感觉再抽离出来的。

        3、话也应该避免复述直接对话总比复述的间接对话来得活,但仍只占其中一个平面。当描述真实时还得加上第二层展现,如说话时的动静和神态,又从而发展至第三层展现,增添说话时对方的反应,以及周围的气氛和场景。如:「她质问丈夫昨晚凌晨三点才回来为何现在又要出去。看丈夫一心打扮不理她,便又大骂你干脆不必回来,每天晚上都出去,一定在外面有了女人…………」

        总比「昨晚三点才回来现在有要出去?」

        「你走吧!不要回来,永远不要回来!」的描述好吧4、创作的描述另一个方是就是「喻象」,凡创作者都必须善于利用喻象「她那些钩曲,多结,坚硬的像蟹脚一样的手指头」(莫伯桑)

        这种形容多么鲜明有力,把那些虚象性的形容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有脚,那么太阳也会有脚,叫做「日脚」也就是影子,头上的就叫做「日头」了。

        再举一个例:「太阳很烈,天气很热」

        「阳光辣花花的刺的睁不开眼,小狗趴在地上喘息,人们身上的汗水不断的流………」

        哪一个好呢?

        5、以他物喻本物,这两个像之间已经互动。如「以海浪比稻田」「以稻田比海浪」这就扩大了视野,将两者互动。

        「风排山倒海的侵来」「狗而发出一种被女鬼绞死般的哀嚎声」这都是以他物喻本物,可以将文字表现的更鲜明和震撼力。

        第三章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以内心独白意识来表现意识活动,是相当「主观」的叙述方式。

        透过主角的眼睛看外象往往有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对写某一类小说很有用,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进入人物心里,将空间拉到最大,或缩到最小。但是运用此种方式只能让读者读到你的「脑之幕」,不流于平版沈闷很难。

        因为这样的方式很容易犯上「说故事者介入故事」的毛病,为了不犯这个毛病,必须让读者走出你的意识之流,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以外的故事。

        意识活动不是纯粹抽象的,都是来自生活经验,因此必须是具体而实在的,人脑本是空白的,有外象反映才有意识可言,如同看电影逐次从脑中放映出景象,创作小说也应该如此。

        那么,请注意看这段:「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版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走到无边的荒野………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当中,于一剎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抖,于是发抖……。于是痉挛……。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露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鲁迅)

        这一段是内心戏,也是心里描写,那好,除了上面的文字之外你还看到什么,是否有一种超脱文字彷佛看到一幅画的感觉?这个女人在鲁迅的笔下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感觉,甚至让人好像见到一幅奇特的画,因此这是成功的。

        以交错的方式来倒述回忆,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关键性的场景,其次是妥善安排段落出现的次序,再来就是要有自然的过场,不可在场与场之间有太明显的切割现象,也就是隔阂太远。

        第四章叙事观点所谓叙事观点有两义,一是「由谁来叙述故事」二是「见事观点」

        此观点约分三类第一类:举凡人物出场、背景交代、人物性格、内心独白、场景变换等等都由作者一手包办第二类:作者本身懂得化身,也许化为主角,也许配角,也许是路旁的一颗树,也就是作者不按自己的身份发言,而以第二、三者的角色叙述第三类就比较复杂,作者不便化为第三者,更是不止一个的第三者,时而用狗的眼睛,时而用主角的眼睛,或者干脆是躲在暗地从没出现的人物发言。

        说明白一点也就是一、旁知观点:故事用第一人称叙事,这第一人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二、次知观点:让故事中的一两个人物来发展情节和问题三、全知观点:作者似乎与人物在一起,也与一切事物在一起,这可以让作者得到最大的发挥。

        不管是哪一种,下笔之前必须将整个故事作通盘考虑,看要用哪一种才能将故事发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境界,而不是漫无目标下笔,这就是很多人写到一半写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还有,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观点,你会发现写出来的味道和效果完全不一样。

        因此有几点可以在考虑时稍微注意一下:1、塑造人物从单一观点往往会不足,入非有心无面,便是有面无心,此时需考虑用另一个角度来从新塑造2、如要运用多重观点,那就要非常小心,除非你的功力够,否则很难成功,因为读者会搞混,如同海名威的「有与无」即是运用多层观点,可惜他失败了,就是因为看的人搞混了。

        3、多重观点的运用不是没有成功的,有一部,那就是「红楼梦」,「有与无」和「红楼梦」的差异是在「有与无」局限在单一的「我」和「他」之间,而红楼梦人物之杂,背景之多,出面阐述故事的也不止一两个人,但是每一个都交代清楚,段落分明。

        上面说的是大方向与大格局,创作者再从中变化为小格局。

        那么,有了这些方向与格局接下来当然就是撰写了,撰写当然就需要文词,那好,文词只要认识字的都会写会用,问题是如何用的活,用的更美妙。

        「词」可分为「单词」与「复词」。

        凡单一字就能自成一词的都叫「单词」,如:啊!喔!哦!等等。

        「复词」就比较复杂了,不过大约可分为三大类,「组合式」「联合式」「结合式」

        组合式如:白猪=白色的猪,教室=教学的房屋联合式如:牛羊=牛与羊,简单=简和单都是形容结合式大都以造句方式呈现:吹牛=吹为动词牛为助词,等等。

        在上述三种方式里如何灵活运用于遣词造句中就是要讨论的重点了,也是大家写文章时所必须面对和突破的。

        就组合式而言,常常是连带着比喻来增加其灵活,如: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

        日脚为日与脚组合再加上比拟法2、「太阳斜西沉没了……。一列黑齿般罗列的群峰,那彷佛是一只蹲伏在绿色云层下的怪兽……。想吞食那落山的太阳……。」(司马中原)

        将背光面的山比喻成黑齿的怪兽,这就是组合和比喻的方式3、「小儿小女们在海边脱的光光,在浅水的海滩跟浪舌游戏………」(孟东篱)

        浪舌,浪与舌头,再运用联想比拟,变成「像舌头一样微微卷着的浪」,如此的话不是更传神吗?

        4、「那种梦一样蒙蒙白的雨怕什么?……他随着呵呵笑起来!」(杨照)

        梦雨就是梦一样的雨,像梦一样飘忽迷蒙。

        5、嘴如刀利,可称为「刀嘴」

        「一把刀嘴,世人落在他的口里,都别想超生!」(白先勇)

        据此类推,创作者行文挥洒便有无数的组合,这一点可一个人喜好与习惯创作。而且全凭个人的联想力去发挥。

        6、「这雨越下越老成,水点惯连做丝,河面上向出了痲瘢似的水涡…。」(钱钟)

        雨下成丝不稀奇,大家都常用,但是把河面下成痲瘢可真是联想得太好了。

        以「泪」造词除了「泪珠」「泪海」还有什么?还有「泪花」「泪河」「泪蛋」

        7、「唤起雨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锦冷」(周邦彦)

        8、「声如镇雷破山,泪如顷河入海」(刘义庆)

        9、「甚至将那深储在内心的泪泉从自己的目眶中流了出来」(张晓风)

        10、「泪关越是严密,心灵的绞痛越深」(亮轩)

        11、「掉过几颗泪蛋蛋,喜凤的心里清爽多了」(郑义)

        上面那些全是加上想象,但是比较上较为「现实」,因为河真的有河,花真的有花,这种比喻法一般人较容易进入,另外一种就是比较「抽象」的,意境上艰深了一点。

        12、「殷鉴不远,我浮雕在水上的梦塔……」(陈正春)

        浮雕在水上的梦塔那是什么东东?可就要多用些心参详了13、「人在床上辗转,因为梦的龙爪正在舞蹈………」(简媜)

        梦的龙爪正在舞蹈是做恶梦呢?还是做美梦?还是根本睡不着?

        14、「他心目中通道理想的道路是用一块一块的苦砖铺成的」(子敏)

        写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比「皇天不负苦心人」的叙述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第六篇当你动笔之前如果有一天你没有动笔写作,不要内疚。倾听。观察、谈话、阅读、记笔记,澄清最初的观点,这些都证明你没有停止写作。

        ---吉尼。汤普森要想写好文章,除了把单词组织成句子,把句子组织成段落,精心写成散文或小说之外,还有许多该学的东西。实际上学习写作包括学习做其他几件事,这几件事,就其本身而言,不是写作,但它和写作的关系太密切了。

        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前的准备,即在你开始写作前做的每一件事情:你观察,思考,选择角度,处理素材。照这样做,你会节省许多时间,兔去挫折。

        注意倾听别人的话,关心周围发生的事和问题,使你可以找到出色的素材,并由此引发出精辟的论点。

        一天下午,我的邻居同我探讨她同另一女士的友谊,那位女士跟一位先生有染。“我怎样告诉玛西娅我对那男人的真实看法,而又不致损害我们的友谊呢?”她问。这样,思想的种子开始在我的脑子里生长了。

        两天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开头便问:“什么是钉进两位女性朋友之间的楔子?”

        “什么”是各种写作良好的出发点,它会引发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你的调查研究飞速进展。接着,我请人们讲述自己,当你憎恶女朋友的**时所发生的事情。

        下面是我通过询问、调查,在写作中得来的体验:。想象问题发展的每一种结果,及人物的动机和解决方式。最初我以为,友谊因一位男友的介人而结束是荒唐的,但我把这一可能列入了问题的清单,后来发现这样的事确实发生过。。采访要灵活。尽管你预先知道某些答案,但你仍要设法使被访者乐意谈及她所遭遇过的各种经历,这使你对问题会有更深层的了解,并得到一个更犀利的观点。。注意倾听周围人的谈话。每天人们都会为你的主题提供线索。

        为写文章,我采访了大量的普通人之后,还采访了心理学家或专事女性情感写作的作家,与普通人的谈话给了我可供专家议论的谈资。

        与专家对话时,不妨直截了当地提出你在文章中所提的问题;比如,问专家是否观察到了你正在研究的特殊现象,你可以例举采访中得来的大量实例,以确保专家作结论时的准确性。一个作家会毕一生精力观察与思考。永葆一颗好奇心,持续倾听和探索,你将有写不完的东西。。阅读与查找资料。如果你写作纪实作品,你会想知道关于这类主题已发表过的文章,以避免重复或找出不同的观点。

        让公立或学校图书馆成为你的第一站,你可以查阅期刊索引,从中找到你所需要的杂志。查阅《期刊文学读者指南》。嫡业期刊凡《人文科学索引》、《心理学摘要》,作为补充。

        你还应该在日常阅读中搜集有关的资料,有选择地浏览报纸杂志书籍,以获得有用的线索。你一定会获益匪浅,你可能得到新的启示来深化主题,找到恰当的采访人选或深刻的引文。当一条信息对你说:“考虑一下这个”时,请相信你的直觉。查找资料对于投稿也大有益处,一般来说,把稿件投给两年内未发表这类文章的杂志,投中的可能性较大。但如果你的观点独特,也有可能中稿。。记笔记。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我总是匆匆记下听到的精彩句子,把素材写成段落,甚至标出标题或副标题。另外,记下事实或引语出处的细节对纪实写作也极有必要。

        每当开始酝酿一篇新的纪实作品时,我都会列一个文章所要涉及的问题的清单,一个非正式的大纲。我把各种各样的本子、笔放在口袋里、汽车里和家中的各个房间里。如果你在开车时获得灵感,而只有汽油收据的背面可利用时,你就知道手头常备文具的价值了。

        热衷记笔记给了我自信,并使我准备好了写作前的准备。。整理素材。当你为写作作调查时,你可以广泛地思考,以便决定获取哪些材料。你当然希望自己的观点敏锐,文章紧凑,角度新颖。但你在搜集素材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个更新、更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你本来打算写《男人为什么与地位相当的女人结婚》,但后来,你却决定写《婚后的男人为什么地位高于(或低于)女人》。不管你打算写什么,确定主题后,你必须割舍那些离题甚远的细节。

        尽管你对已占有的素材深思熟虑,但你最好的洞见可能会在无意中出现,所以,一定要在床头桌上放本子和铅笔。当一个引人注意的观点使你在床上坐起来时,你可以把它记在纸上,这样你就不会损失新得到的句子、观点或题目。

        写作前整理你的观点,会给你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以写作,所以即便有一天你没有动笔写时也不会内疚。当你倾听、观察、谈话、阅读、记笔记澄清你最初的观点时,你仍在写作。[bookid=2871585,bookname=《灵噬苍生》]

        ;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4/14785/81041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