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三百零一章 明升暗降

第三百零一章 明升暗降


过了好一会儿,就在张千秋他们以为父亲已然靠在榻上睡着了,起身准备走出房间的时侯,一直在”闭目养神“的张安世突然睁开了眼睛,注视着他们,然后用低沉的声音开口说道:“儿呵......这个诏书还是不能接受......”

        张千秋他们听到这句话以后,“面面相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里在想:“我是不是听错了,还是没有领会好父亲的意思。”

        张安世看着儿子们紧张的神态,笑道:“你们放松些,为父老了,张家的未来是你们的,皇帝的诏书只是让我表个态而已,你们都决定了,我还能说什么,至于官职,为父还是不能接受。”

        兄弟三人对望一眼,感觉到“家有一老,有如一宝!”还是父亲为人处事“深谋远虑”!

        张彭祖兴奋的道:“既然意见统一了,我马上去跟陛下说!”

        刘病已听完张彭祖的汇报后,没有明确表态,其实张安世的反应也在刘病已的预料之中,他对张安世是非常了解的,通过和他打的几次交道,让刘病已明白张安世是个圆滑的政客,也明白张安世在担心什么,当然像张安世这样能守臣子本份、知进退的人,刘病已并不准备太为难他们,毕竟他不是个忘本的人。

        刘病已就此召开了朝会,下了一道诏书,是这么说的:

        御史大夫说的很对。不过朝臣里面,像宣成侯爷这样(即霍光,他已经没了,谥号宣成)有才能的大臣只此一个,你们谁能比他还有才能呢?所以依朕看,本朝就不再设立大将军了,车骑将军张安世升任大司马;光禄大夫丙吉升任太傅;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升任光禄勋;霍去病的孙子霍山是宣成侯生前提拔的,现在任命为录尚书事;宣成侯的儿子霍禹,领右将军衔,同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共同执掌南北二军、京畿三辅的防卫。

        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部队总司令”。秦代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

        秦始皇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三公之间互相监察,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上。

        孝武皇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有名无实。内朝逐渐成为中央枢机所在,掌握中央机密决策,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内朝领袖,可领衔在内朝预闻政事,参议决策,其主要任务就是“辅政”,即辅助皇帝行使君权,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诏书一下,众人恍然大悟,皇帝陛下的套路挺深的呵,给霍光的国葬待遇、给霍山霍禹封官,都不是白给的啊!“美其名曰”纪念已故大将军的功绩,本朝不再设大将军,这就堵上了张安世的嘴,再怎么说他虽然地位辈分已经到这个位置上了,但皇帝陛下这么一讲,他还好意思跟霍家的官二代争这个名分?

        丙吉原来是光禄大夫,执掌朝中九卿,位不高但权重,如今是“明升暗降”,太傅虽然尊贵,却一向是给大臣们用来养老的位置了,况且他的给事中(官房长官)一职之前就已经交了出去,如今等于是半退;新任光禄勋张延寿是官二代,再怎么说也得听他老子的,把这位子给他,丙吉也不好意思跟张安世翻脸;

        霍山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内阁官房长官),霍禹成了右将军,俩人本来因为霍光死前的举动,对皇帝陛下多了几分提防,现在分了本属于张安世的权力,又同时升了官,高兴之余不禁把本已提高的警惕性放松了下来。

        中国人向来在乎场面上的说话套路,而要说到大汉皇朝,什么是最大的场面,恐怕没有比皇帝的诏书更大的场面了,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封诏书可以说是中国高端话术的一个范本,没办法,二千多年过去了,中国人一直是这样,越是金字塔尖层的中国人越讲究这个,甭管私下里有多么“怒不可遏”,多么“卑鄙无耻”,多少“阴谋诡计“......总之,话要说得既通顺而又隐密,还要“通俗易懂”,即便底下“磨刀霍霍”,面上也要“安定祥和”。

        就这样,在霍光死后,中央军委的新排名变成了张安世、赵充国、韩增、霍禹。内阁的新排名变成了韦贤、魏相、张延寿、霍山。霍家排名从原来的第一变成了综合排名第四,而且丙吉被从核心领导层里面挤出去了。虽然自己失势了,可丙吉本人没说啥,乐呵呵地同意,只要朝廷稳定、人心团结,他无所谓,年轻的时侯连牢头都干过了,如今这大汉皇朝的太傅不比那尊贵?

        说到这里,还出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赵充国听说自己排了老二,就去问皇帝陛下,说那我以后是不是不能在边关驻守了。

        皇帝陛下回答说那是当然了,大司马的副手自然要回长安城办公,赵充国说我最怕的就是这个,不让我打匈奴我不舒服,我主动申请降级,让左将军龙额侯韩增,来做这个大司马的副手,我跟他换下!结果虽然让大家“哭笑不得”。但通过这件事情,大家都觉得赵充国这个人挺值得敬佩的,他这一辈子眼睛里就只有跟匈奴人打仗,至于在朝堂里的排位什么的,赵充国早就无所谓了。

        在现代社会,很多领导班子里,总要有这么一两个不图地位、不讲关系、一心只琢磨业务的人,否则整个班子天天只顾着内斗,没人干正事,早就乱套了。赵充国和丙吉就是这样的人。

        最后,大汉朝新的执政班子就这么定下了。明眼人都知道,原来高度集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一职(即霍光)彻底被废除,权力一分为三,平均分配在了张、霍两家手里。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14/114310/4815899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