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辽东霸主 > 第71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第71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算术入门》这本书也让郑玄看了,郑玄亦是惊为天人之作。这两本书足以让张旭扬名立万。

        “你在附近个地方搭间房屋,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可以过来问我。”郑玄抱着几本纸开始逐客了。

        对他来说,时间太宝贵了,郑玄恨不得他的学问马上可以在天下流传,迫不及待的进屋誊抄自己的学术去了。

        张旭在附近的空地旁搭建了几间房舍住了下来。

        郑玄授课的时候比往常少许多,更多的时间是学问较高的人替郑玄授课。

        有学问的地方自然有交流的时候,这天,大家又在一起探讨学问,到后来成了讨伐宦官把持朝政的会议。也是,郑玄被禁锢,连同他的门生也不能为官,所以他的这些学生一个个非常痛恨宦官。再加上宦官成为天下读书人憎恨的人物,郑玄的学生咒骂宦官反倒是寻常的事,官府也懒得理睬。

        古时候读书人少是有原因的,一是读书需要钱财。读书意味着没有太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古时候老百姓耕作温饱都不能解决,如果耕作的时间减少,更加入不敷出,自然也就谈没办法读书了。

        再者,书籍是用竹简记录的,竹简的加工本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寻常百姓也买不起那么多竹简,后世随便一本薄薄的书,用竹简记录的话可能要几十上百斤竹简才能抄录完成。而存放竹简也需要地方。所以古时候书籍基本掌握在士族手里,老百姓就是想念书也找不到书。比如张旭,想要印刷图书卖,不也得出来找郑玄?

        张旭在高密停留的数日里经常请人吃饭,还送了不少本子和信札。对于历史上有名有姓的郗虑、程秉、刘熙等人尤其上心,只是这些人面子上和张旭合得来,毕竟张旭妙手大厨,做出的食物甚是可口,而心底却是瞧不起张旭这种庶民出身的暴户。

        聊得来的知名人物只有刘备左膀右臂的孙乾(郑玄推荐给刘备的栋梁之才),其他则是一些贫苦同窗(他们租士族的土地,农时务农,闲时读书)。聊得来,自然就交流甚多,大家年纪相仿,加上张旭的知识面很广,很快身边就聚集了一批读书人。

        “张兄,听说你广收天下流民,不知是否有这回事?”大伙熟了,一个傍晚,数人又在张旭那里蹭吃的,酒过三巡,孙乾借着酒劲好奇的问张旭。

        “谣言,绝对是谣言,诸位师兄弟可不能相信。旭虽说有点小钱,可还没到广收天下流民的能力。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一介布衣,虽然没有安邦定国之才,可安置些许流离失所的流民还是可以的。说起来还是几个月前的事了,当时我去玄菟郡的西盖马县谈生意,遇到几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流民,遂起了恻隐之心,收留了他们,可谁知整个西盖马县的流民全涌过来了。回张家湾的途中,流民越聚越多,等我回到张家湾清点时才现有三四万多人了。”

        众人听了热血沸腾,读书为了什么?还不是安邦定国,为万民谋福祉?并不是非得当官才可以为国为民,张旭一介布衣不已可以做到为民谋福祉?其中不乏穷苦人出身的人,大家看张旭的眼光顿时变得炙热了起来。恨不能也像张旭那样。

        “张家湾才三千人的村落,一下子涌进这么多人,每天吃喝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让我愁得头都快白了。不得不想办法赚钱,没有钱哪里买得了粮食?这不,几个月下来总算筹到了勉强可以吃到秋收的粮食,等地里的粟收割了,大伙也就有了吃的。那么多人,成天不是这个事就是那个是,东家长西家短的,闹得我成天晕头转向,管理都是个问题,诸位兄长说说,小弟那里有那个能力广收天下流民?实在是以讹传讹罢了,当不得真!当不得真!”张旭解释道。

        “我等枉读圣贤文章,不如张兄之胸怀。佩服至极。张兄实在是我辈之楷模。也难怪老师对张旭关爱有佳。”一位年长一些的师兄拱手道。

        “哪里哪里!”就是不知道能忽悠到几个人跟自己到张家湾去,自己不善于管理,张家湾的少年虽然大部分都识字,可距离读书人还是有很大一截,目前的管理完全是粗放式的,因为大家感恩,比较自觉,可难免会有些调皮捣乱的人,光是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麻烦事。如果有读书人在,管理起来也就好多了。最好能把孙乾挖过去,那可是大才,刘备有孙乾和糜竺,才能安心在前方打仗。如今先见到孙乾,最好先断刘备一只胳膊,看他以后怎么得瑟。

        “昨日在老师屋里见到张兄的《三字经》,张兄大才,可否为我等作诗,让大家一睹张兄的文采?”说话的是前来蹭饭的程秉,他不相信张旭能做得出那样能流传千古的佳作来,故而出言刁难,要是做不出,可以断定他的文章是他们替其做的。辽东乃荒蛮之地,不可能有这般大才。

        “来一!”大伙皆想看看张旭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才学,作诗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许多人穷其一生也写不出斐然的文章,更别说诗了。

        “数日前,入潍水,见到河道两岸居住在茅草屋的百姓,有感于怀。”张旭清了清喉咙继续装比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众人不觉呆了。

        没有经历过穷苦日子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穷苦同窗感触最是深刻,尤其是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何等的胸襟,更与张旭之前收留流民之事相呼应。张旭高大伟岸的形象就这么驻扎在穷苦同窗的心里了。

        程秉闻听脸上热,这张旭果然是大才。不过他还是不觉得张旭有这个能力,说不准是事先准备好了的:“张兄弟确实是大才,既然如此,不妨为大家再做一,好事成双。”

        (本章完)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05/105395/4793958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